超市购物筐污染问题谁能躲

  作为现代商业形态,超市给消费者购物带来了方便和乐趣。然而,顾客使用频率极高的购物筐等超市公共用品,卫生状况却令人担忧。

  购物筐存在四类污染

  交叉污染:在一些超市入口处,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顾客不是顺手拿上一只购物筐入场购物,而是把成摞的购物筐翻来倒去,仔细察看,反复挑选。一问原因,原来是这些循环使用、清洗不及时的购物筐普遍肮脏,从中挑一只干净的着实不易。有一位顾客告诉记者,有一次,她在超市买了一些熟食,虽然有塑料薄膜包装,可拿回家食用时总觉得有洗衣粉和香皂味,让人一下子没了食欲。超市工作人员接受投诉后多方查找原因,发现问题并不在熟食本身,而是出在那只购物筐上----在这位顾客取用前,上一位使用者刚刚用它装过洗衣粉;而超市又没有把这只用过的筐子清洗,便直接送到超市入口处,让顾客重复使用了。因为怕购物筐带来交叉污染,有一些购买少量商品的顾客干脆不使用购物筐,而把商品拿在手里。

  反复污染:把货架上的商品放进购物筐后,又改了主意,重新取出来放回货架。在超市购物中,这种情况十分普遍。然而,如果购物筐本身不卫生,特别是留有液状商品、冷冻商品的污迹,就很容易成为一个污染源。这样一来,那些放进购物筐又被重新放回货架的商品难免沾上污渍,受到污染。

  不良购物方式造成污染:一般的超市里,都有一个肉类经营区选购一番,再去挑选其他商品。

  结果,由于超市内温度较高,加之其他物品的挤压,先前放进购物筐的肉类化冻的化冻,流汤的流汤,把购物筐搞得一塌糊涂。如果超市没有及时清洗这只购物筐,直接将它投入循环使用环节,就又很容易造成交叉污染。

  管理不严造成污染:由于管理不严,个别顾客把购物筐当成垃圾篓,将使用过污物扔在筐中,令人作呕。还有一些顾客把购物车当成儿童车,既不安全,也污染了购物车,还易造成交叉污染。

  上述四类污染现象只是超市购物筐存在的部分问题,实际问题要多得多。

  多数消费者未曾留意污染

  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大型超市,记者就购物筐问题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请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年轻女孩告诉记者,她经常去超市买东西,每次她都尽量不用那里的购物筐。她说:“每天那么多人用这些筐,有的还把筐放在地上,或是用脚踢着走,谁知道上面沾了多少病菌和脏东西,即使天天清洗,也很难保证卫生。再说,他们是否能做到天天清洁消毒,也没人监督。我每次来都不会买太多东西,能用手拿着的就尽量不用购物筐,这样还放心点。”

  另一位退休的大妈则表示:“以前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一般是拿起个筐就进去了。只有觉得筐里面特别脏时,才会换一个。超市对这些东西应该会定期消毒吧。听你这么问,看样子以后我再来买东西,得自己带上张报纸,垫在里面才行。来这里买的东西,有不少都是吃的,自己多注意点卫生没坏处。”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不少消费者都和这位大妈一样,对购物筐的卫生问题并没有当成多大的事,顶多是挑一个干净些的拎着。多数人听到这个问题的反应是:这个问题从没想过,以后还要多多注意。

  购物筐“洗心革面”不容易

  据记者了解,对购物筐从不清洗的超市是极少数。在购物筐卫生问题上,大型超市和卖场普遍比那些小超市和便利店做得好。一些大型超市在这方面还做了规定。如某大型超市规定,购物车每周进行消毒清洗一次,购物筐每三天消毒一次。一家大型超市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设有专人管理货筐和手推车,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清理脏了的购物筐,力争每个购物筐每天至少清洗一次。在一些人手紧张的中小型超市,记者也发现,在入口处值勤的保安手中拿着一块抹布,不时地抽空把身边的购物筐擦拭一番。

  记者也了解到,尽管一些大型超市有定期清洗购物筐的规定,但实际操作并不规范,大都是用湿布擦拭,或是用热水冲一冲,使用清洗剂的并不多。清洗剂大多选择家用洗衣粉、洗涤灵之类的产品,真正使用专用消毒剂消毒的很少。这种清洗能否杀灭购物筐上的病菌令人怀疑。

  有一位大型超市的管理人员说,他们也曾考虑学习借鉴国外超市的先进经营方式,提高服务质量,让顾客都能用上卫生干净的购物筐,无奈国内超市的顾客密度十分大,如果严格清洗消毒,恐怕再多购置一倍数量的购物筐也周转不过来。况且还有增加人手问题,如此一来,经营成本就会上升。

  没有相关标准也是一个问题。一位超市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对购物筐卫生问题并未放任不管,而是很重视,曾向有关部门询问过卫生标准,但目前根本就没这项标准----现有卫生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购物筐和手推车等公共用品的杀菌指标。这位管理人员说,没有标准就无法规范这项工作,只能尽力而为。

  看来,要改变超市购物筐卫生状况不佳的现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消费者只能尽量自己多留意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