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医学的精髓吴医古籍

  苏州地区历史上有吴中吴下三吴之称。吴中多良医,吴医多著述,吴中又是瘟病学说的发源地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吴中历代名医约千余人,著作六百余种,现存吴医古籍约四百余种。

  所谓吴医古籍,是指由吴中医家编纂、著述的医学著作,,内容丰富,涉及到中医药学的各个方面,蕴含着很多的科学和实用价值。为弘扬祖国医学,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将陆续向大家介绍一部分吴医古籍。

  第一部分,瘟病类著作11种。

  导言:

  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底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温热病的多发地区。以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为代表人物的吴中温病学派形成清朝时期,在温病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温病类著作十一种中,有的是温病学的名著,如《温热暑疫全书》尤为精当,切于实用。邵氏提出治疗温毒贵在逐解之法,并知伤气、伤血、伤胃之殊,见症不同,治法自异,立升逐解毒,疏逐解毒,决逐解毒等法,切于实用。8、《疫痧草》

  《疫痧草》三卷,清朝中期陈耕道撰。陈耕道,字继室。江苏常熟人。平时研究叶天士医案,深得治温要旨。时值吴中疫痧流行,相续传染,来势迅猛。而疫痧之治,向无专著。无古法可循,无成方可依。医家率意处方,每误用发散,非推波助澜,即杯水车薪,致多贻误。陈氏家学渊博,长于喉痧之证,深悟叶天士治温奥义,辨明痧疫原由。谓此症疫毒一起,即入营化火者多,医者在疫火未肆疟之前,应先化其火,则其病渐松。立清散、清化之法,重视慎阴固本调摄,其治每多良效。

  本书是一部痧疫证治专著。指出痧疫与烂喉之关系,认为感疫轻,则喉烂轻而痧亦轻,感疫重,则喉烂重而痧亦重。对痧疫之诊断,预后有重要意义。并着重辨明痧疫所干之脏腑,传变之途径。认为痧疫之毒,直入肺胃,主于咽喉。其次对痧疫之由末,发痧疫毒之有无,疫痧与伤寒之区别,痧疫之见象治法,疫痧愈后调摄之方法等都有详尽论述。其发热与不发热,得汗与不得汗,痧达与不达,形色与部位,痧发与痧疫,脉象与舌象,烃喉与毒证,神烦与神昏等,每一见象,均详加论述。立疏达、清散、清化、救液诸法,寓寄奇正相需之道。能治叶天士治温之用以治痧疫,可谓深得天士诸软。9、《温热赘言》一卷,清道光年间吴金寿撰。该书初刻于《三家医家合刻》之后,署名为江左

  寄瓢子,人多不识其为谁。经查《平望志》,知寄瓢子即吴金寿。现属江苏省吴江市人。吴氏学医于苏州张友樵门下,平生推崇叶天士、薛生白、缪遵义三人,喜好收集抄藏吴中名医著述。《温热赘言》实为其收集吴中遗文之一也。

  本书为温病论著。首明温病大意。强调内固是关键,指出?quot;里虚者表不固,一切时邪皆易感受。对风温、湿温之论述尤为精详。认为: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风,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此风温之提纲也。并对风温症各种见象髁朔治觯岣偾嬉怀?quot;风温邪在肺胃。对湿温之论述更为详尽,按条辨述。并着重指出湿温病变在脾胃。故本书对风温、湿温之辩论施治。有很大参考价值。10、《治温阐要》

  《治温阐要》一卷,晚清汝琴舫著,汝琴舫,字锡畴,江苏吴江黎里人,与苏州陆懋修以经交善。治学以吴有可、薛生白、徐吴胎为主,皆探其底蕴,别其得失。其治温证,用卒深和解,洗渗之品,每能奏效。该书于风温、春温、伏暑、秋发等证,辨证晰微,精当透澈。

  对病因病机,察舌候脉,尤详略中肯。又考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首在太阳。而温病首先犯肺,所用方药,总以甘药为要,或寒或温,在人变迈可也。大忌辛温劫烁津液之剂,足引以为戒。并附温疫、斑疹、烂喉痧等章节。指出疹之所发,由肌肉越皮毛,亦温邪犯肺之所由来也,故治疹大法,亦以清肺解毒为要。又独立寒热论一门,言多确切,与临床相合。其论发热,更分郁火发热,骨蒸发热、内伤发热、阴虚发热、淤血发热以及寒热交作等。议论发挥、均多阐发。

  以上十一种温病专著,基本上代表张中医家在温病学方面的思想和学术见解,它对于当前防治非典应用中药治疗,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