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笔下的中医药文化

  《容斋随笔》和《夷坚志》是南宋文学家洪迈的笔记集,其考据精确、议论高简、涉猎广泛,被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崇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纵览书中有关医药卫生的经典摘论、史实记载、医家轶事,涉及到医学史、本草学、炮制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是检索宋代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的珍本。

  洪迈一生博览群书,对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等皆有研究,官至端明殿学士。后人称誉他的笔记集“可以稽典故,可以广见闻,可以证讹谬,可以膏笔端”。他笔下的医家小传,既有上工名医的风采,也有草泽铃医的绝技,其所治疾病的医案,包括内、外、妇、儿、针灸、骨伤等专科,代表了当时医学的杰出成就,可补医学史的缺略。

  宋代帝王很重视医药学对生产力和社会民生的保障作用,翰林院集聚了大批的医学人才。设立“校正医书局”、“官药局”等专门机构,修订、出版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方药书。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前后始终留意医药学。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民间医生、僧人和道士中擢用医术精良者为医官,充实到翰林医官院。这在《容斋随笔》中作了记录。《容斋随笔·三笔》中载:宋神宗时,医官的人数只有四名,至徽宗宣和年间,和安大夫与翰林医官已达一百十七人。当时的医官名分为大夫、郎、和安大夫、平和大夫等。后世北方多称医家为“大夫”,南人习呼医生为“郎中”,其源盖出于此。洪迈在他的《夷坚志》中也记录了当时诸多医家的菊花酒的卫生保健习俗,以诗人王维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最为著名。《诗中用茱萸字》一文中又摘录了唐代十多位诗人的七言诗中的有关茱萸的诗句,这说明当时往头上插茱萸这一秋季防疫保健习俗的盛行,这是医药文化与民俗文化联姻的又一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