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朴直议论精到《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医药学史料考释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纪昀(纪晓岚)的笔记集。蔡元培先生曾将其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列,称誉为清代最流行的三部小说之一。纪昀曾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为保存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始终其事,十有余年”。他身处被史学家称为“干嘉盛世”的时代,以朴直的文笔、白描的手法、精到的议论,记述当时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写成《阅微草堂笔记》五种二十四卷近二千则的时事信史。其中有关医药学的章节,是探究清代盛世中华医药文化的珍贵资料。《阅微草堂笔记》中可读到诸多的疫病流行、疾病治疗的医论医话医案,史料价值颇丰。《姑妄听之四》中载: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春夏间,京城里瘟疫流行。“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桐城一医生,用重剂石膏治疗大鸿儒冯星实的侍姬,竟然有起死回生之效。“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有的方子中石膏的用量达八两,一个患者病愈前后共服用了4斤石膏。纪昀在文中分析说,刘守真、张子和虽专用寒凉药,也未见用到这个剂量上,可谓是古所未闻。这足以说明中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治则,蕴含了辨证论治的精妙和个性化的特点。就如今年突发的非典型肺炎的疫情,中医辨证为湿邪疫毒在肺,在辨证分型和遣方用药上,就要审时度势,才能取效收功。用大剂量的石膏治瘟疫优于张景岳和吴又可的方法,纪昀推论与“五运六气,适值是年”有关,这可谓是这位大学者的明智之言。
人的生老病死,都与医药学密切相关。《阅微草堂笔记》中所记录的医药卫生的事件,不管是依托神灵鬼狐或寓梦抒臆,还是明示暗喻的描述,读来都发人深省。有的则是一些误药的医案,也不啻为前车之鉴。如翰林院编修卢雯渔患了寒疾后,服用本草纲目》中有载,言其有麻醉止痛的作用。“以酒磨一寸服,则昏迷一日乃醒,二寸二日,三寸三日。凡跌损骨折脱臼接骨者用之,则不知痛也”。《槐西杂志三》中说,崔姓商人以卖丝为业,后因亏损被合伙人质询,自觉冤屈“以刀自剖其腹。肠出数寸,气垂绝”。一医生将其肠子纳入腹中,以丝缝之,敷药结痂,竞以渐愈。惟遗矢从刀伤处出,年至七十乃终。《姑妄听之三》还载;大学士温公说,征战乌什时,有位骁骑校腹中数刃,医不能缝。后一医生将一女性俘虏“生刳腹皮,幂于创上,以匹帛缠束,竞获无恙”,这是清代外科缝合和植皮手术的成功案例。在纪昀的笔记集中,还可读到诸多的清代性文化的史料。关于纵欲致病的论述,时人好男风的见解,性变态的个案,民间秘戏图的性习俗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多侧面的写实。
作为一代汉学宗师的传世之作,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所记录与医药学有关的史料,可使后来读者窥探清代科学文化的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