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睡眠障碍中药单体研究取得突破
香港中文大学与香港澳美制药厂的研究人员,利用DNA排序等先进技术,从草药中提取出了治疗失眠的有效成分依可静(ECBRC),并验证了该成分的生理作用机制。这是记者于10月13日从郑州大学医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生命科学国际研讨会”上获得的消息。
有研究表明,约35%~49%的成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上海精神健康中心近期在上海进行的有关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市民中,有47.1%的人夜间不能熟睡,42.1%的人难以或无法入睡,还有54.3%的人在日间感到倦怠欲睡。香港进行的研究也发现,有38%的老人及12%的成年人曾出现过失眠。
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问题,通常由焦虑、心理因素、缺乏良好的睡眠环境、躯体疼痛及各种精神疾病等引起。临床用于治疗失眠症的药物主要包括第一代的巴比妥类(pentobarbitone)、第二代的苯二氮(艹卓) 类(BZD)及第三代的非苯二氮 (艹卓) 类(non-BZD)3类。但这几类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并且会造成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产生较大的副作用,不宜长期使用。近年来,以中草药治疗睡眠障碍受到了人们的青睐,常用的草药有缬草、生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上皮细胞生物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FreidMu鄄rad教授在评价依可静研究时也表示,中药是中医学的宝贵财富,它在舒缓一些因生活习惯引起的现代疾病方面特别有效,但除“传统经验”可以依据之外,中药的应用缺乏足够的科学研究支持。依可静研究的成功,显示中国能以严格的科学测试来开发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