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次公

  章次公先生(1903~1959年)是近代杰出的中医教育家、临床家、革新家,曾任中央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等职。章次公先生治学不迷信,不盲从,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博览群书,学贯中西。他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和“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的主张,为研索中医、中西医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培育中医人才,整理医史文献,弘扬中医药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创新精神,更值得我们加以继承和发扬。

  今年是章次公先生百岁诞辰,为了继承、弘扬他为中医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精神,缅怀他的硕学盛德,我们设此专版以纪念。B05

  章次公先生,名成之,号之庵,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人,生于1903年7月28日。其父乃前清秀才,在清末参加江苏省新军第九镇,任镇江象山炮兵营长,属于革命烈士赵伯先的部下,曾担任其机要秘书,为同盟会会员,对革命做了许多有益之事后。辛亥革命失败后,其父返回故乡,郁郁去世。

  章先生幼年丧父,由母亲抚育成长,遵守父训,不过问政治,练武习文,后入丁甘仁先生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读书,1925年毕业后,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研工作,又兼任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后改任上海世界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用药泼辣的风格,处方以“廉、便、验”为特色,救治无数危重病员,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有“平民医生”之赞誉。

  次公先生在校读书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敏悟过人,深受丁甘仁先生的器重。丁师是江苏孟河人,和他的故乡大港村相距不远。在清代,孟河名医辈出,马培之、费伯雄、余听鸿、丁甘仁诸贤纷纷著书立说,他们都能融经方、时方于一炉,而又有自己的创见。他从孟河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毕业后,又师事经方大师曹颖甫先生。曹师对仲景之学研究有素,临证常用经方,胆大心细,这些对章次公影响很深,但他并不为两家学说所囿,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在学术上自成一家。

  章次公先生随后离开广益中医院,于1928年2月任上海世界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1927年与王一仁、秦伯未等创办了中国医学院。1929年夏与陆渊雷、徐衡之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担任教学工作,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八个字为院训,培养了一批中医后继人才。于1937年开始私人开业,在此期间,也带教了不少学生。

  章次公先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史、哲、医均有精深的涉猎,对伤寒论》的延伸与发展,不应当割裂开来,这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对于过去所谓“经方”、“时方”之争,他颇不以为然。可见先生治学,无门户之见,无派别之争,博采众长,力避其短。章次公先生对温热病的治疗,经验丰富,风格独特,不少同道都知道,他治病十分注意保护心力,也多有良效,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一个突破。

  四、热心教育 培育人才  章次公先生除治病救人外,还热心中医教育事业,培育人才。毕业后即在母校任教,随后在1927年与王一仁、秦伯未、严苍山、许半龙、谢观等创设中国医学院,1929年又与陆渊雷、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教学主张。先生讲课,理论联系实际,敢于推翻陈腐之论,新奇大胆,动人心魄,引人入胜,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所以学生最喜欢听他讲课,得益也最多,往往予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灵慧。章次公除讲药物学以外,常选前人之医案,加以分析点评,作补充教材,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可作理论到实践的桥梁。章次公对门人教导殷切,爱护备至,常言章氏家风,朴实无华,要养其志,无暴其气,要敏于事,而慎其言。门人朱良春学成返南通悬壶,先生赠印一方,文曰:“儿女性情,英雄肝胆,神仙手眼,菩萨心肠”作为临床实践座右铭。在先生春风化雨下,今桃李成行,先生虽去世已四十四年,但门人感先生之德,尊师、爱师、念师之心,无时或释。

  五、重视医德 淡泊名利  章次公先生秉性耿直,坦率真诚,敦厚处世,淡泊名利,从不为名利而争,但为学术、为真理,却常仗义执言,据理力争,事后从不存任何介蒂。尤其在京任职时,仍能保持其独特的性格。章次公先生富有同情心,对于贫困者不收诊金,并免费给药。对患重病不能起床的贫民,邀之即去,章次公先生常低头弯腰进小阁楼、亭子间。人们称赞他“是一位诚朴质直,胸中毫无欺诈城府的大学问家”。

  章次公先生离开我们已经44年了,在先生百岁诞辰之际,谨以此文缅怀、纪念他弘扬振兴中医学的伟大业绩,他的高尚医德、精湛医术、革新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奋发前进!(篇幅有限,已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