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药学不“握手”合理用药难保障
医学与药学的精细分科,使医师与药师的工作职能相对独立,也使得医和药相对分离。但是临床合理用药的需求在呼唤着医和药的融合。
医师篇 渴望改善知识结构
在我国,医师拥有药品处方权,用药是否合理,医师的药学知识结构与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医师的药学知识如何呢?
薄弱的基础教育
医院药学部副主任张相林认为,临床药学工作虽然获得了药学界的普遍支持和认同,但发展还很缓慢。
胡欣也认为,目前医院临床药学的发展是浮在上面的,服务的广度、深度不够。仅提供药品的基本信息,或者作部分药品的血药浓度监测,而对药物合理利用的研究不足,还谈不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究其原因,胡欣认为,我国的临床药学一直偏重科研,而必要知识结构的缺乏,则又使得药师在与医师的交流中缺乏自信心。
“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受人才、设备、观念等方面的制约。同时这也是一种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回报的服务性工作。”张相林认为,我国临床药学工作要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可能需要几代药学人员的不懈努力。
临床药师,千呼万唤不出来
专业化临床药师的培养,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开始。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已有临床药师15301人,在医院工作的临床药师占药师总数的25%。他们大都具有处方权,直接参与医疗,成为医师选药和用药的参谋。
“但我国缺乏专职而且称职的临床药师。由于缺乏这样的人才,许多大型医院即使有工作平台,仍不能很好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胡欣表示,“这也是造成我国临床药学整体水平落后于先进国家大约20年的重要原因。”
胡欣认为,临床药师的培养应从大学教育开始。我国目前的药学本科教育是四年,而且课程设置以化学为主,药学系毕业生由于缺乏医学与治疗学方面的知识,与医师的交流存在障碍,更谈不上指导医师用药了。而在美国,临床药师则需要经过6年的大学教育和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
早在1989年,我国华西医科大学就设立了“临床药学”专业,但因缺乏大环境,毕业生较难开展实际工作。因此,专家们呼吁,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建立完善的临床药学实践培训制度外,临床药师的培养也需要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 PTCA术前可使用丹参滴丸
- 介入手术可以预防脑中风
- 医院制剂面临被取缔 广州要给“独门秘方”找出路
- 警惕“无赖细胞”的错误或误导搅乱科学实验
- 非典病毒可能是鸟类和哺乳动物病毒重组产物
- 果蔬汁饮料无菌处理和包装关键在哪
- 真菌产业化喝比吃好
- 我国条码设备最终要国产化----访中国物品编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