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论着的传统文化特点(上)

  中医论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发展起来的。因此 ,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特点 ,深深地融合在其内容中。现综合起来 ,其传统文化特点有以下几种。1、 民族文化特点1 .1 《周易》文化中医论着在中国文化的土壤里孕育形成并经数千年而不衰 ,是光辉依旧的中华文化瑰宝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 ,肇始于《易》。《周易》是我国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巨著 ,是炎黄的智慧结晶 ,是中华文化的先祖。自古以来 ,《周易》不仅被哲学家、史学家所重视 ,而且同样被医家所青睐。《内经》成书年代和《易传》接近 ,故深受《周易》影响。《周易》的许多哲理、易理都渗入《内经》 ,《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 ,如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化学说等 ,皆导源于《周易》。故张介宾在《医易义》中说 :“伟哉人生 ,禀二五之精 ,为万物之灵;得天地之中和 ,参乾坤之化育 &#59;四象应天 ,四体应地 &#59;天地合辟 ,即吾身之呼吸也;昼夜之潮汐 ,即吾身之脉息也 &#59;天之北辰为群动之本。人之一心为全体之君也。……今夫天地之理具乎易 ,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 ,其何以行之哉 ?”《易经》具《内经》之理 ,《内经》得《易经》之用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交相辉映。自汉以降 ,王冰、刘温舒、马莳等又以易诠释《内经》 &#59;张仲景融易之象数于六经 ,并制方剂 &#59;成无己又复以象数注原文 &#59;刘元素以易论病机 ,后陈修园著《儒门事亲·卷一》载 :“项关令之姜 ,病怒 , 不欲食 ,常好呼叫怒骂 ,欲杀左右 ,恶言不辍。众医处药 ,半载无功。”后张子和令二娼以舞蹈形式进行治疗 ,其妇大笑 ,后以饮食调之而愈 ,此为舞蹈疗法一实例。除了音乐和舞蹈 ,绘画、曲艺等亦同时得到了发展 ,这些艺术的养生和疗疾作用 ,普遍得到人们的公认和赞赏。如《北史·崔光传》云 :“取乐琴书 ,颐养神性。”清代医家吴尚先《理论骈文》云 :“七情之病也 ,看花解闷 ,听曲消愁 ,有胜于服药者矣。”更说明在清代以前 ,琴、棋、书、画等不仅用于养生保健 ,亦用于疗疾。 总之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生息的精神食粮 ,又是中华文明一切成果的思想母体。中医论著也正是由这一母体孕育出来 ,并在其哺育下茁壮成长。因此 ,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息息相关、丝丝入扣的亲缘关系。正是这种亲缘关系 ,使得中医论著从传统思想文化这一丰腴的母体中 ,源源不断地吸收其养料 ,积淀起深厚的内涵与功力 ,从而保持了经久不衰的魅力 ,为中医药学的发展铸造起辉煌的历史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