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和,攻邪派的开山

  张子和,金代大医学家,在医学理论上有很多创见,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攻邪派的开山。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张从正青年时期性格独特,不拘小节,放诞,没有威严的仪表。但愿读书,作诗,嗜饮酒。久居陈(河南淮阳)地。张从正起先在浑源(今山西浑源县)刘从益门下学医,后来私淑刘完素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药多主寒凉,治病每多取效。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6),就以医术名闻天下,至金·兴定时期(1217-1222),金宣珣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但不久,张便辞职归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又过着他放诞无拘的生活。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术,讲明奥义,辨析至理,将医理传给他的门人弟子,张从正的入门弟子有麻九畴麻知儿、和常德(常仲明),私淑弟子有李子范。

  张从正的著作有《儒门事亲》)。张氏对三法的运用充满信心,他说:“所论三法至精至熟,有得无失,所以敢为来者言也。”看来张氏使用三法是有充足把握的。

  张氏在治病时除善用攻邪三法外,还很主张心理疗法。对七情引起的情志病,张氏用以情制情的方法治疗。张氏对《内经》的有关情志相胜理论作了发挥,他说:“悲可以制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制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制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制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制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奇之。凡此五者,必诡诈谲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人耳目,易人视听。”张氏用以情胜情法治疗的病例很多,如:息城司候,因悲伤过度而致心痛,渐至心下结块,大如覆杯,且大痛不止,屡经用药不效,张氏诊断,指出其法当“以喜胜悲”,因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因此,假借巫者之惯技,杂以狂言以谑,引得病者大笑不止,一、二日而心下结散。可见情志疗法是有相当效验的疗法。

  张氏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病邪学说和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的理论,不但有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直至现今,光辉不减,现代医学也认为,在治疗中首先要去除病因,如病因不去除,继续作用于人体,机体的功能紊乱和损伤是不能恢复的。先去除病因,再调整机体机能和修复损伤,效果会更好。一个医学家对医学的贡献不必很多,只要有一个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建树,便是伟大的。此外,张氏的情志治疗理论,也很有实践意义,可惜的是直至现今,在中医界乃至中国医学界,关于情志治疗和心理治疗方面内容,仍然没有受到重视和大力推行,这是一个缺憾。

  张氏虽然扩大了汗吐下三法的范围,但仍没有说出攻邪的全部概念。其实攻邪不只汗吐下三法,清热、散寒、解毒、理气、活血、化瘀、祛痰、消食、通经活络、利湿等,都具有攻邪的含义。如果虚作为一种病因存在的话,那么补虚也可以被认为是祛邪,这是攻与补的辨证关系,攻补不可绝对分开,攻中有补,其实补中也有攻。在今天看来,攻邪的更准确说法应叫去除病因,病因不但是实邪,虚邪也可以成为病因。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