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流派--葛可久治肺痨缪希雍论气血李中梓论先后天叶桂杂病四说王泰林治肝三十法

  葛可久治肺痨

  葛可久(1305-1353),名干孙,元·长洲人。父、叔皆当时名医。干孙由儒而医考究方脉三十余年,学识渊博。着有《医学启蒙》、《经络十二论》及《十药神书》等。现存者仅《十药神书》,是一部治疗肺痨病的专着。本书载有十灰散、花蕊石散、独参汤、保和汤等十首方剂,对肺痨的早期治疗确有很好的效果。金元以前,对肺痨病尚无系统有效的方法,向属疑难证之一。《十药神书》的问世,始为肺痨的治疗提供了一整套可以遵循的治法,故而引起了医界的普遍重视。明清时期引用者较多。缪希雍论气血

  缪希雍(1545--1627)字仲淳,号慕台。明·常熟人,居常熟新巷。17岁时患疟,久治不效,乃自检方书试服竟愈。从此立志学医,为寻师访友,游历诸省,经验渐丰,名声远播。缪氏著述甚多,如《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全蝎、山甲、蜂房等品。对络病根深蒂固,形成积聚者,叶氏强?quot;宿邪宜缓攻,治用丸剂收功。

  他如奇经八脉、脏腑特性、妇科证治等方面亦多有发微,限于篇幅,兹不赘述。王泰林治肝三十法王泰林(1798-1862)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清·无锡县西城外坝桥人。随舅父高锦庭学医,精内、外科,善化裁古方。发挥叶氏杂病学说者,首推其人,其《肝病证治》篇概括了叶氏治肝手法,渊雅而灵巧,可谓叶学之传人。

  王氏于肝病辨证中,以肝气、肝风、肝火三者为纲总结出治肝三十法,内容十分丰富。其中针对肝气证治有:疏肝理气法、疏肝通络法、柔肝法、缓肝法、培土泻木法、泄肝和胃法、泄肝法、抑肝法八法;肝风证治有:熄风和阳法、熄风潜阳法、培土宁风法、养肝法、暖土以御寒风法五法;肝火证治有:清肝法、泻肝法、清金抑木法、补母法、泻子法、化肝法、温肝法七法;除此之外还有补肝法、镇肝法、敛肝法、平肝法、散肝法、搜肝补肝阴法、补肝阳法、补肝血法、补肝气法十法。以上诸法,实为王氏临证的丰富经验,这一套完整的肝病治疗法则,至今尚有很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