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思考中医》(一)

  桂枝湯主之。”《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十一》“心中風者,翕翕發熱,不能起,心中飢,食即嘔吐.”等等。《金匱要略》論述的許多雜病都有發熱。請問劉博士,能把上述雜病說成是傷寒嗎?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劉博士從發熱與不發熱去分辨傷寒或雜病,是混淆了傷寒和雜病的概念,是根本的錯誤!

  三陰三陽開閤樞

  《思考中醫》對三陰三陽開閤樞解釋似是而非。例如《思考中醫》110頁:

  “太陽主開,開機啟動,陽氣釋放,當釋放到一定程度後,釋放要終止,開機要關閉,這個作用要依賴陽明,在這個過程,太陽與陽明的開閤要適時。”

  首先我們看《素問‧陰陽離合篇》:“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帝曰:願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陽明根起於厲兌,..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很明顯《素問》是論人三陰三陽之開閤樞,不是論天地三陰三陽的開閤樞。

  《靈樞.根結第五》“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陽,視有餘不足,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閤折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明,視有餘不足,無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也,當窮其本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故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閤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陰,視有餘不足,有結者皆取之不足。” 亦是論人三陰三陽之開閤樞,論人三陰三陽功能的常態,太陽為開,陽明為閤,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閤,少陰為樞;和病態引起的症狀如上述。不是如《思考中醫》107頁:“三陽主的陽門實際就是生長之門,三陰主的陰門,實際就是收藏之門。陽門打開了,生長之門打開了,陽氣便不斷升發,不斷釋放,隨著這個升發,釋放,自然界表現的便是春夏的變化..”不是論天地三陰三陽之開閤樞。《素問‧痺論》:“衛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脈也,故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太陽為開,太陽開的功能正常,則“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閤者也...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靈樞.本藏篇》。若太陽開的功能不能正常運作、呈現病態,“故開折則肉節瀆而暴病起矣。”即“皮膚肌肉乾枯消瘦而萎弱,外邪易於侵襲人體而出現急暴發作的病證”。

  《靈樞‧五味篇》“胃者,五臟六府之海也,”陽明閤的功能正常,則“水穀皆入於胃,五藏六府皆稟氣於胃。”《素問‧痿論篇》“治痿者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藏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穀,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閤折,陽明閤的功能呈病態,則胃不能納水穀,不能散精於肝,淫氣於筋,則“氣無所止息而痿疾起矣”,即“胃氣不運,導致真氣留滯不行,病邪盤踞不去而發生痿疾”。

  《靈樞.經脈第十》“膽足少陽脈,..是主骨所生病者”;少陽“樞折即骨繇而不安於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陽,視有餘不足,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也,”,即“骨節緩縱而出現身體動搖不定的症狀”。

  按劉博士的解釋,《思考中醫》109頁 “隨著太陽主開功能的啟動,陽門打開了,陽氣得以逐漸地升發釋放出來...開到一定的時候,就有一個關閉的機制,將陽門逐漸關閉,使上述這個蒸蒸日上,升發釋放的過程減弱下來,這個就是陽明的合,陽明為閤指的就是這層功用”。

  請問,上午太陽開陽氣升發時,陽明不閤,那你早上飲食,陽明胃能不能納水穀?要到過午陽氣由升而降,陽明閤時才能納水穀? 當你飲食,陽明閤水穀時,太陽就不開,就沒有衛氣溫分肉,充皮膚?直情是謬論!所以請注意,《素問‧陰陽離合篇》:“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

  三陰的開閤樞亦是如此,太陰為開,足太陰開則“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手太陰肺為開,開則“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素問‧經脈別論》)。《素問‧太陰陽明論篇》:“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故曰太陰“開折者氣不足而生病也” 。

  《靈樞.邪客篇》“營氣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脈,化以為血,以榮四末,內注五藏六府,以應刻數焉” 。少陰樞折,則營氣不能“化以為血”,故曰少陰“樞折則脈有所結而不通”。所以少陰為樞是指營血之樞轉。並非如劉博士在《思考中醫》115頁所謂“少陰的樞則是對體的樞轉”。

  厥陰中見少陽,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見。故厥陰閤折,則少陽氣絕。《傷寒論.厥陰篇》之“除中”,即除去厥陰中見少陽火氣之謂。《靈樞.經脈第十》“膽足少陽之脈,..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膽足少陽之脈氣實則口苦,氣虛則善太息,喜悲。故曰:“閤折則氣絕而喜悲”。

  《思考中醫》115頁:“陽明熱與厥陰熱的區別,一個是外熱,一個是內熱,一個是氣熱,一個是血熱。”亦是似是而非。外與內是相對而言,陽明熱相對於太陽熱,則太陽熱為外熱,陽明熱是內熱;陽明經熱相對於陽明腑熱,則陽明經熱為外熱,陽明腑熱為內熱。陽明為多氣多血,所以氣分的熱易傳血分,如《傷寒論陽明篇》202條:“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此必衄。”陽明氣分之燥熱發展為血分的熱;不能因此說是厥陰病或厥陰熱。而《傷寒論厥陰篇》347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裏有熱也,白虎湯主之。”此條所論厥陰裏熱為氣分的熱,故以白虎湯主之。也不能因此說此條是論陽明病或陽明熱。

  柴中元先生在《溫病求真》前言曰:“為振興中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揭示缺點比挖掘優點更發人深省,特別是在那些貎似真理的謬誤被醫者奉為圭皋的時候,冒大不韙而揭偽揚稗,這正是真正熱愛中醫者所應具有的勇氣”。本人鬥膽提出不同意見,敬請同業先進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