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探讨:数字与生命-第5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章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5.01 生命的摇篮
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惟一有智慧生命的星球,这当然是指我们人类而言。人作为万物之灵,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人有自己的思维与智慧。
在生物进化的漫长历程中,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进化出了智慧?智慧生命为什么只在地球上存在?让我们再次回到生命诞生的起点去追本溯源。
生命从最原始的病毒进化到人,就是原始病毒的DNA进化为人的DNA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DNA所积聚的能量越来越多,结构也越来越复杂。DNA结构进化的过程中,量变表现为物种基因的变异,质变就是新的物种的产生。每一个生命在其一生中都在为自己的DNA增加能量,这种能量的增加一代一代地积累,一个物种一个物种地传递,到今天就变成了地球上最复杂的能量积聚形式——人类的DNA。所以人其实是亿万年来能量不断积累的一个结果,智慧也就是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后的自然产物。
生命积聚的这个能量全部来自太阳能。生命为什么一定要不停地积聚能量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在大气层的包裹下,来自太阳的能量如果不能被有效地吸收并储存起来,地球的温度将会比现在高得多。地球的邻居金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金星就是古代所说的太白金星,它是我们肉眼看到的夜空中最明亮的行星。金星的周围也有一层浓厚的大气层,由于没有生命的存在,来自太阳的能量在金星得不到有效地吸收和储存,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金星的温度就比地球高得多。金星的温度一般都在465-485℃之间,既使到了夜晚,温度也不下降,依然是难耐的高温。
生命不停地积聚能量,就是为了防止地球温度的过度升高,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稳定。那么亿万年来,无数生命所积聚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生物积聚的能量,一份传给后代,发育成新的生命,而生物积聚的大部分能量在死亡后由尸体变成了地球上的泥土。
亿万年来,所有生命积聚的能量都随着生物的死亡变成了地球上的泥土,这个土有多少呢?按说可以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计算出来,这里我们只从天文学上来大致估计一下。根据动量守恒定律,物体的动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在一个物体动量不变的前提下,如果物体的质量增加了,其运动速度必然变慢。生命不停地积聚能量,不停地转变为地球上的土,那地球的质量必然逐渐变大,而地球的动量是不变的,所以地球自转的速度必然变慢,表现为一天的时间在逐渐加长。现代天文学表明,4亿年前左右,一年有400多天,一天只有20个小时左右,那时候的地球转动得比现在快得多。现在地球自转变慢了,就是无数生命亿万年来积聚的能量变成了地球上的土的结果。
由于太阳质量太大,地球质量的增加对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引力影响不大,故地球公转的变化不明显,但月亮公转就受到了地球质量增加的明显影响。根据天体中二体绕行问题的速度公式可以推算出,当地球质量变大时,月亮将在一个更加扁长的椭圆轨道上绕地球公转,换句话说,月亮将离地球越来越远,而天文学上的观测结果表明,月亮正在以大概每年几厘米的速度离我们远去。
生命的本质是能量的一种积聚形态,在这里再次让我们得到了一个直观的认识。任何一个生命体都是一个能量的积聚和转化系统,生命积聚能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能量变成土,以维持地球环境的稳定。
地球作为生命的摇篮,从名字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地”字乃“土也”,地球的含义就是土。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说的真是一点不错。
5.02 时间与空间的本质
生命把太阳能转变为地球上的土的过程,其实就是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的火生土。以前我们理解火生土的时候,总是讲火可以把任何东西烧成灰烬,灰就是土,现在看来未免不够深刻。
这个火生成的土,也不完全一样。在我国南方,天气炎热,生命积聚的热量就多,火所生成的土就有很多是红土;在中原地区,天气温和,热量适中,火生出来的这个土就是黄土;到了东北三省,天气严寒,热量大减,火所生的土就是黑土。而中医的五行讲南方赤色,北方黑色,中央黄色,跟这个土壤的颜色完全一致。
火生成了土,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的理论,土又生成了金。土生金的含义,一般都解释为土里能淘出金子来。这只是土生金的一小部分含义。在上一章我们说到,《黄帝内经》把金定义为金玉沙石,也就是西部的高原山脉。我们从天文学的角度来看一下是否如此。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过程中,必然使地球表面的物质产生自东向西运动的趋势。于是无数生命所变成的这个土,在地球自转的影响下,逐步向西迁移,并在西部形成了我们今天能看到的高原和山脉。如果我们找一个地球仪来看一下就会发现,地球上绝大部分山脉都集中在各个大陆的西测。土生金和西方属金的本质其实源自地球的自转。
东方是植被青翠的平原,西方是积雪皑皑的高山,南方是高温火热的红泥,北方是严寒冰冻的黑土,中央是不冷不热不高不低的黄土地。这一切,其实都源自太阳的能量,源自火生土。只不过数量不同的能量积累,产生了不同的土而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土地也是能量,而且是由无数前辈的生命转化而来的。所以自古以来,任何一个国家都把领土看作最重要的财产,为了争夺和保卫自己的领土,甚至不惜在战场上流血牺牲。
土地也是能量,土地来自太阳,这又让我想起了我们神话传说中的息壤。古代洪水泛滥的时候,就有天上的神仙偷来玉皇大帝的息壤。息壤是可以自己长大的土壤。把息壤扔到洪水中,息壤就长出了土地,万物才幸免于难,得以生存。我们今天看来土地源自太阳,这和息壤来自天上是多么的相似。而且地球上的土壤是逐渐生成的,最开始的时候,地球上大概真的只有海洋,没有陆地。正是生命的诞生,才使得陆地在海洋中逐渐生长形成,这和息壤会自己生长的特性再一次不谋而合。神话传说的深刻内涵,在让我们震惊之余,不能不让我们怀疑史前文明的存在。
东西南北中,从物理学上来说,这是空间的概念。如果这个空间从地球上的土壤的角度来说,那空间的本质就是亿万年来积累的能量。
那么时间的概念呢?一天分旦午夕夜,一年有春夏秋冬,而都表现出寒热温凉的变化规律。现代物理学认为时间是运动的一种表现。我们来想像一下,假设地球停止了自转,也停止了公转。如果停在早晨,那我们就永远处在朝阳初升的清晨,温度假定也停在10℃不变;如果停在上午十点,气温可能就保持在20℃,不再升高也不再下降;如果停在中午十二点,那可能一直就是30℃的酷暑高温。时间,从这个角度去看,也是一种能量,只不过是一种时刻都在变化的即时能量。
现在,时间和空间都变成了能量,只不过空间是积累储存的能量,时间是即时变化的能量,所以《黄帝内经》才把时间和空间根据能量多少或高低的不同,划分为五个等级,叫做水、火、木、金、土,来概括和描述它们不同的特性。水是北方和冬季,火是南方和夏季,木是东方和春季,金是西方和秋季,土居中央。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五行的本质就是不同的阴阳,现在也可以说,五行的本质就是不同的能量。
中医理论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的核心,总是被不明真相的人怀疑为封建迷信,现在,我们就把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再提高一个层次,让这些人彻底打消对阴阳五行的怀疑。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理论之一。广义相对论的内容,简单地来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我们平时感觉时间和空间好像没有什么关系,而在爱因斯坦看来,时间和空间是不可分割的。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时间、空间和物质这三者纠缠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这和中医理论用五行来概括统一四时五方不正好异曲同工吗!
如果说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不同的方式都揭示了这个世界的共同本质,那么我们说中医理论中就包含了相对论,或者说相对论中也有着中医理论的内容,就没有什么不妥。
5.03 黄皮肤的中国人
黄土地孕育了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中医理论的经典叫《黄帝内经》,都离不开一个黄字。这都与我们所处的位置——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密不可分。适中的位置积聚了适中的能量,形成了适中温和的黄土地,并最终孕育出了我们黄皮肤的中国人。
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和我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常识,在这里不谋而合。水土的差异,本质上是能量的差异,不同的能量,导致了不同地区人种或体质的差异。
从国内来看,南方人身材比较矮小,北方人身材就比较高大。南方人比较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北方人相对就比较懒惰,观念转变得也比较慢。这从改革开方的成果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南方能量更多,能量的集聚程度更高,所以南方人DNA的结构就更复杂,所蕴含的能量就更多,也就更聪明。或者说,南方人比北方人进化得更快一些,所以在智慧上就走在了北方人的前面。这一点,自古才子伟人大多出自南方,也可以作为证明。
那为什么聪明的人个子反而矮呢?这可能是物种在进化的时候,优胜劣汰的原则就是用更小的体积来积聚更多的能量。物种为了更多地积聚能量,最简单的选择就是长大身体,古代的恐龙就比今天的大象还要大得多。当体积大到自身无法承受的时候,就只好进一步改变DNA的结构,用更小的体积来积聚更多的能量。恐龙的灭绝,也许与此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物种的体积在进化的过程中应该有着一个先变大再变小的周期性的规律。南方人就是凭借着更复杂的DNA结构,用更小的身材,实现了更高的智慧。
东方与西方也存在着这种差异。东方属木主生发,所以沿海地区人们开拓进取的步伐就比西部高原地区的人们快得多。这一点在日本人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日本的产品以精致小巧闻名于世,这都得益于日本人永不停止的研发精神。
以前去日本叫东渡扶桑。扶桑是什么呢?扶桑是我们的古人所记载的一棵大树,九个太阳住在上面,轮流升天值班。扶桑的具体位置据记载在今天的蓬莱以东。在大冰川时期,海平面比较低,中国与日本之间没有海洋相隔,而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大陆。扶桑在蓬莱以东,就正好是日本的位置。日本是日光之根本的意思,这也与扶桑的本义大同小异。
这说明日本原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人与日本人应该是同宗同源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国外经常会被相互弄错,就可以作为一个证明。所以日本人与中国人本是一家人,都发源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只是后来海平面升高,日本成为了一个岛国,长期远离大陆,才逐渐独立。日本就像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独自飘零久了,难免性格孤僻。离开家时间长了,想回家看看,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日本是回来认祖归宗,倒也是件好事。问题是,有一部分日本人是想回到这个老家,把家里的人都杀光,然后自己当家作主。这就不对了,就是大逆不道,所以,对这部分日本人,我只能说两个字:逆子。
如果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白种人的身材比我国的东北人还要高大,这说明他们发源于温度更低的区域,白种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后一个出现的人种,他们的进化就更落后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肺五行属金,而金在色为白,肺又主皮毛而开窍于鼻。所以白种人白色的皮肤和大鼻子就证明了他们的确是来自金气浓厚而更加寒冷的地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跟我们相比,他们应该是小字辈。
现在的北美洲,地理位置和我国差不多,却以白种人为主。其实北美洲的原始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如果我们在电视上见过印第安人,就会发现,印第安人其实和我们黄种人是非常相似的,也是黄皮肤,黑头发,以及大致相似的脸庞。这说明不同的人种是在不同的大陆相互独立发展起来的。相似的大陆位置,也会发展出相似的人种。只是后来美国人入侵北美洲,将印第安人赶出了自己的家园,从而摇身变成了北美洲这块土地上的主人。从这一点以及美国人的一贯表现,我们可以说,美国人就是十足的强盗。
黑人诞生在非洲,而非洲地处赤道附近,能量最高最集中,所以黑人应该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人种,美国的一些学者也通过各种手段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这些自负的美国人却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全世界的人类都是由非洲黑人发展而来的,真是可笑。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经用大量的证据批驳了这个论点,并证明了中国人就诞生于中国本土,而不是从非洲长途跋涉而来。
5.04 中央的土,中庸的人
我们说了这么多人与土的关系,就是为了引出中医理论中的一个论点,那就是《黄帝内经》所讲的,人五行属土。
《素问•五运行大论》讲:“中央生湿,湿生土,……其虫倮。”
土所生的虫为倮虫。古人把所有的动物都叫做虫,倮虫就是没有毛的动物,就是我们人。人为倮虫,五行属土。那么作为五行之一的土有什么特点呢?
先从位置上来看。上面的经文讲中央生土,就是说土即不在东西,也不在南北,而在东西南北的中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逐鹿中原的地方。可事实上东西南北都有土呀,虽然各个地方的土有所不同,可毕竟都是土,《黄帝内经》却只说土在中央,是什么意思呢?这说明土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中央的土,最能代表所有土的本性。中央土就像一个和事佬,把东西南北的土的特点都采纳一点,不偏向于任何一方,从而位居中央而成为标准,并以此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东西南北四方土的各个角落。
再从颜色上来看。中医的五行理论中,东方木为青色,西方金为白色,南方火为赤色,北方水为黑色。中央土是什么颜色呢?
《素问•金匮真言论》讲:“中央黄色,入通于脾。”
中央黄色就是土的颜色。如果我们用三指禅》开篇中讲:“余未及冠,因病弃儒,留心医学,研究诸书,并无一字之师。独于脉,稍得异人指示,提一缓字,而融会之,全身脉证,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
缓是什么?就是不迟不数,不浮不沉,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就是一种生存之道。缓脉,就是人体胃气正常的外在表现,就是后天之本脾土运化有序的反映。
脉中运行的是人体的气血,也就是人身的阴阳。诊脉就是借助脉搏来诊察人体阴阳气血的情况。那么脉中的气血由何而来呢?
《灵枢•营卫生会》讲:“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我们吃进的五谷杂粮,在胃中被消化吸收后,其清者称作营气。营气在脉内循脉运行,如环无端。那么脉中的营气和脉中的血液有什么不同呢?
《灵枢•营卫生会》接着讲:“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营气上注于肺之后,乃化而为血。这和现代医学所讲的静脉血在肺循环中释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后变为动脉血,然后再进入体循环几乎是一样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把营气理解为静脉血,而中医理论中所讲的血则似乎专指动脉血。
不管叫什么名字,脉中运行的气血都是由我们的饮食在脾胃中化生而来,这是确定无疑的。脾胃化生的营血,运行周身,为五脏六腑提供营养和能量。《黄帝内经》把营血贯通表里的运行描述如下。
《灵枢•营气》讲:“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
脉中的营血由中焦脾胃化生,虽然最后都能运行内外以濡养周身,但是在这之前,脉中的营血却必须先经过肺,然后才能流溢于中,布散于外。这和我们上一章讨论的肺朝百脉不谋而合。所以中医诊脉时才独取寸口。《黄帝内经》对这一点还有更进一步的解释。
《素问•五藏别论》讲:“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就是我们所说的寸口,也就是桡动脉搏动的地方。气口亦太阴也,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说到了中医理论中的三阴三阳。《黄帝内经》根据五脏六腑不同的特点,将它们归属于三对阴阳。三阴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是太阳、少阳、阳明。三阴三阳各有什么特点呢?
《素问•阴阳离合论》讲:“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我们看其中的太阴和阳明。太阴为开,阳明为合。那么太阴和阳明是如何跟藏腑相配的呢?在《黄帝内经》中,肺属手太阴,脾属足太阴;大肠属手阳明,胃属足阳明。如果我们把太阴和阳明都比喻成看门的,它们的开合特性就可以如下理解。
阳明为合,就是讲能量进来之后,阳明就把门关上,不让能量再返回去,而是一直往下传递下去;太阴为开,就是讲太阴打开门来吸收阳明传递进来的能量并储存起来。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
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都是通于土气的六腑,以通降为和,食物摄入之后就由胃一直下行,直到大肠末端排出体外。这与阳明为合的说法完全一致。
《素问•经脉别论》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这里所说的“脾气散精”的作用,就是足太阴脾消化吸收食物精华的过程。而手太阴肺在呼吸的过程中吸收氧气,自然也是一种对能量的摄入。
就这样,在太阴为开与阳明为合的共同作用下,胃与大肠驱赶食物在体内单向下行,而脾与肺则吸收其中的精华为营血并以之濡养周身。
所以《素问•五藏别论》才说:
“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肺为手太阴,气口属肺脉,本来就是太阴,为什么还加上一个“亦”字呢?就是为了强调我们人体有两个太阴,还有一个是足太阴脾。脾胃是后天之本,全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由脾胃化生,正是因为肺与脾都是太阴这层关系,才使得脾胃化生出来的五脏六腑的气血都可以在手太阴肺的气口上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是从太阴阳明的角度,再一次解释了肺朝百脉的内涵。
正是因为如此,中医所诊的寸口之脉,才能够体现出五脏六腑全身气血的整体情况,而五脏六腑的气血又都是由脾胃化生而来,所以寸口脉所蕴含的脾胃运化功能的信息,就成了我们诊脉最重要的信息。这种信息,中医把它称作胃气。由于脾胃属土,而土性中庸,所以胃气最好的脉就是缓脉。缓脉就是脾胃功能最佳的表现。
中医理论中其他的脉,都属于病脉,都是在缓脉的基础上或偏阴或偏阳形成的。通过诊脉,通过病脉与缓脉的比较,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体阴阳气血的寒热虚实的情况,从而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到此我们就全部讨论完了。生命只有一次,而我们也只有一个地球。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但愿我们都能以中庸的大度,珍惜和平,与人为善,跟天地间所有的生灵,在地球这个共同的家园,共享阳光的温暖。
- 关于阴虚、阳虚,三七先生作答录
- 六经辨证治疗不孕症
- 《小品方》(卷1-5)粗校
- 医中百误歌清·彭钟龄
-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 评《思考中医》(一)
- 澄空简单说脉诊
- 卢崇汉先生在广西中医学院西梯二讲座《业医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