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防病与养生
炎炎夏日,酷暑难熬,太阳达到了一年中最强的辐射。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温室效应,又加重了夏季的高温。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骄阳下拉车时的艰苦,“喝的茶水仿佛瞬间被蒸发了似的”;还有音乐家维瓦尔第小提琴协奏曲《四季.夏》中所描述的,人们在闷热潮湿的环境下疲乏无力的情景。一些夏季多发病和不正当起居所导致的疾病应运而生。
中医认为,自然界的四时气候超过正常的度,即变为邪气,损害人体。暑邪致病的特点有:
①明显的季节性。
②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夏季为火热之气所化,其伤人多出现一系列阳热症状,如壮热、面赤、脉象洪大。
③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邪侵袭人体,多直人气分,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伤津,同时气随汗泄又耗气。故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气短乏力,甚见突然昏倒。
④暑多挟湿,因夏季气候炎热多伴潮湿、多雨,使空气中湿度增加,因此暑邪兼挟湿邪侵犯人体,临床常见周身困倦、烦渴等症。
针对暑邪的特点,笔者列举不同的三类人易患的三种季节病。
一、夏季长期从事室外工作,缺少防暑降温设施之人:常易患“暑厥”,即中暑。多见于久曝烈日之下感受暑邪,热郁气逆,阻遏气机,闭塞清窍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兼见头晕头痛、胸闷发热、面色潮红。紧急治疗可采用物理降温,酒精擦浴,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重建人体有效循环。
中医针对病机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选方清暑益气汤。方中西瓜翠衣、泽泻、滑石以清热利湿;外用消痔散、蛤蟆草洗剂以消痔退肿止痛,内外结合,标本兼治。但最重要的还是奉劝大家以身体为重,忌食辛辣,少应酬饮酒为宜。 (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