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包敷法临床应用举例

  傣医包敷法临床应用举例

  云南中医学院(350200)王景明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350032)张振勇

  傣医漫长的医疗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并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傣族医药学。及至今日,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还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和开发价值。傣医外治疗法是傣族医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是研究傣族医药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傣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发扬光大傣族医药外治疗法,对傣医的外治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进行了总结研究,并对其中包敷法进行了整理归纳。

  包敷法,又称外敷法,是傣医所常用的外治方法之一,它是将药物制成糊状、膏状等剂型,包敷于病变部位或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疗效显著等优点。其适应症较广,由于它不仅善治局部病变,而且还可通过局部作用于全身,以治疗全身性疾病,故被广泛用于内、妇、儿、外等临床各科。现将其在常见病症治疗中的应用情况做一简要介绍,以供研究参考。

  1 常见急症

  中风:菖蒲15克、埋麻嘎、旱莲草各等量,研粉,加酒适量拌匀,包敷头部,每天1次,用于中经络者(《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

  外感高热:凤梨适量,捣烂,加红糖少许拌匀,包敷手足指趾处(《傣医传统方药志》)。

  昏迷:水草20g、聚果榕根5g、大米10g、石菖蒲15g、常绿荚迷根10g、野芭蕉20g、捣烂混合,包敷头部百会穴,每日1次,连包数日,主治昏迷兼高热、头痛、嗜睡等(《档哈雅》傣族)。

  2 内科病症

  咳嗽:类麻疯7个、木鳖子7个、黑丑7个、白丑7个、白胡椒7粒、小白母鸡胆(未下蛋者)4个。前5味共研细粉,用鸡胆调成糊状包敷涌泉穴,男包左,女包右,每日1次(《傣医中专圹临床课试用教材》)。

  支气管哮喘:姜5g、桔子20g、捣烂,用货贵地罕叶子包好,加热后包敷于左手指头,每日1次,连包数日(《档哈雅》)。

  腹痛:(1)节鞭山姜适量,捣烂敷患处或煎水洗,主治腹痛、腹胀(《傣医传统方药志》)。

  (2)对叶榕鲜品适量,置锅内砂中炒热,取出包敷痛处(《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

  积聚:野姜、水菖蒲各适量,捣烂加热包于肿大处,主治肝脾肿大(《西双版纳傣药志》第1集)。

  脱肛:粘毛火索麻叶、野藿香、水薄何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西双版纳傣药志》第1集)。

  头痛:刺桐皮、燕子窝各20g、酸菜水适量,捣烂,加热包敷头部。主治颢、枕部头痛(《档哈雅》)。

  眩晕:对叶榕果30g、胡椒适量,混匀捣烂,包于头部太阳穴。主治肝阳上亢型眩晕(《档哈雅》)。

  腰痛:(1)白鸡内金、头发、水牛角、羊角各6g,炮弹果全草、松萝、野黄茄各10g,酒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古傣医药验方注释》)。

  (2)砂子1000g,野姜、鸡矢藤各30g、对叶榕少量,后3味捣烂,加入炒热的砂子中,包敷患处(《傣医传统方药志》)。

  痹证:蟑螂夯、野姜、姜黄各等量,混匀捣烂,置火上烤热后包敷患处(《傣医传统方药志》)。

  虚劳:菩提树叶15g、柠檬果20g,取止药鲜品捣烂,包敷于手心或足心,连包3日(《档哈雅》)。

  3 外科病症

  疖:(1)紫文殊兰鲜茎适量,捣烂后加少量酒调拌均匀包患处(《傣医传统方药志》)。

  (2)无根藤、巴豆叶各10g,用鲜品捣烂,加芝麻油适拌匀包敷患处,每日1次(《档哈雅》)。

  骨折:(1)接骨草、接骨丹、香茅草、紫米各适量,研细,用冷饭和大蛇胆适量混匀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傣药志》第1集)。

  (2)臭牡丹根15g,夜花藤根、狗牙菜、姜黄、苦菜子、苦荞、藤蔑根、黄姜各10g,捣烂加酒适量包敷患处(《档哈雅》)。

  6 儿科病症

  鹅口疮:头花仙茅适量,取知审理捣敷,或取根置火上烤干碾成粉,调芝麻油外搽(《西双版纳傣药志》第3集)。

  小儿惊风:齿翼臭牡丹、滇刺枣、糯飘(音译,一种笋叶)各适量,研细用石灰水调匀包敷腕关节。主治慢惊风(《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

  急性腮腺炎:(1)三叶五加鲜品,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傣药志》第2集)。

  (2)齿翼臭牡丹、苦凉菜叶、马鞭草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傣药志》第1集)。

  7 妇产科病症

  胞衣不下:(1)葫芦根10g、牛角20g、蛇皮15g、青菜子15g、捣烂包敷下腹部(《档哈雅》)。

  (2)曼陀罗根、辛姜各适量,捣烂包敷三阴交及寸口穴一带(两侧)(《档哈雅》)。

  8 五官科病症

  鼻衄:鲜鱼腥草适量,捣烂包敷前额部(《傣医中专班临床课试用教材》)。

  慢性咽炎:枸杞树皮、旱莲草、洗碗叶树皮、黄姜各10g,牛角、姜黄、人头发、已出小鸡之蛋壳、石菖蒲各5g,桔子汁适量,取鲜品混合捣烂,蛋壳烤黄研细,充分拌换后包于脚脉(即三阴交)和手脉(即寸口)处,每日1次,连包数日(《档哈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