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医学特色诊疗

  诊断

  除了目诊之外,壮医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诊断方法,而且多强调整体诊察、数诊合参,以其对疾病的本质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

  (一)望诊

  即通过肉眼观察而诊察疾病。因人体有谷道、水道、气道与自然相通,龙路、火路沟通体内,五脏六腑之精华皆上注于目,故通过观察外部变化可测知内部的病变,壮医望诊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除望目(即目诊外),还有望神、望面、望甲、望五官,望谷道、水道、气道、排泄物(废物)等。对面部望诊,壮医尤为重视,认为人体正气的盛衰、病情的轻重,都可以从面部气色中诊察出来。许多脏腑病症,也在面部有所表现。如南宁地区一位善治“阴疮”的老壮医,从面部望诊就可作出诊断,而且能判断预后。一些民间壮医还能从面部望诊中诊断出各种不同类型的痧症,如羊毛痧、蚂蝗痧、七星痧等。

  (二)脉诊

  目前已知壮医有两种脉诊法。一种是流传于柳州、河池地区一带壮族民间的三指四肢脉诊法;另一种是流传于左、右江地区的单指脉诊法。这两种壮医脉诊法均不同于汉族中医脉诊。三指四肢脉诊法主要在四肢分区脉诊候内脏病变,不讲寸关尺,多用于妇科疾病诊断。单指脉诊法除诊察脉象变化之外,比较注意脉诊部位皮肤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断定冷脉或热脉,以脉象的缓急候疾病之寒热性质及病情之进退情况,尤其注意脉诊与面部望诊相结合。这种脉诊法可对某些危急重症进行预后诊断,还可诊察患者是否犯了食忌。

  (三)甲诊

  壮医认为龙路、火路网络在爪甲部位分布较多,爪甲的不同颜色、形状变化可以反映人体脏腑病机的变化,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其诊法是:在自然光下,病人伸手俯掌,各指自然伸直,医者于相距一尺处以目直接观察(亦可借助放大镜以观察)。诊察时宜逐一检查各指甲体、甲床、月痕、皱襞及脉络,分辨其形状。质地、颜色、泽度、动态等。一般诊视两手指甲互相对比,必要时可以诊察两足趾甲。已知的壮医甲诊辨证分类达28种,即本色甲、葱管甲、蒜头甲、鱼鳞甲。瘪螺甲、鹰爪甲、匙形甲、扭曲甲、嵴棱甲、横沟甲、软箔甲、粗厚甲、竹笋甲、脆裂甲、胬肉甲、萎缩甲。暴脱甲、白色甲、红紫甲、紫绀甲、蓝色甲、黄色甲、黑色甲、斑点甲、疰蚀甲、啃缺甲、?瘤甲等。除本色甲外,每一种甲象都各有所指,提示一种或多种病证的存在及轻重缓急情况。

  (四)按诊

  通过对患者的肌肤、手足、胸腹或其他病变部位进行触摸按压,测知局部有无冷热、软硬、压痛、瘀块、结节等异常变化,以推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其中,以流传于马山县的农氏腹诊法(其传人为著名女壮医农秀香)比较具有民族特色。该法认为通过检查脐部及腹部血脉的跳动情况,可以诊断许多疾病,特别是妇科疾病。因脐部在女性为花肠所在之处,又是龙路、火路的一个特殊网结,故人体先天后天之精气盛衰,入侵毒邪之浅重,皆可通过脐周血脉的诊察而得之。可以说,这是壮医按诊与脉诊的结合形式。

  (五)询诊

  即问诊。多数壮医在临床中十分重视询诊,并以患者的主诉作为症状诊断的重要依据。一般的询诊程序为:询主症、询伴随症、询发病及治疗经过、询一般情况、询远事、询家事。询诊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包括为:询寒热、询汗、询疼痛、询饮食口味及二便情况、询睡眠、询专科情况等。询诊与其他诊法所得含参,就更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本质及发展趋势。

  (六)闻诊

  即通过嗅气味来辨别疾病。人体三道排泄之废物,如痰涎、呕吐物、大小便以及汗液、脓液、白带等,凡恶臭异常者多系热毒为患,或湿热之毒内阻。如臭味不甚或无异味者,多为寒毒或阳虚。

  (七)探病诊法

  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诊法。凡疾病比较错综复杂,一时难以作出明确诊断或病者,“巧坞”已乱,昏不知人,无法询问的情况下可用此法辅助诊断。常用的有痧病探病法、跌打探病法、预后探病法、表里反应诊法等。以表里反应法为例,其法多在药线点灸疗法施行前使用,主要的按压患者体表龙路、火路网络上的某些特定穴位,再以这些穴位的反应及变化来推断体内脏腑的某些病变。如压食背穴(位于手前食指掌指关节的中点)有胀痛者,提示有妇科疾病;又如太渊、经渠穴有压痛,提示肺(即“味钵”)有疾;大冲、中封穴有压痛,提示肝(即“味叠”)有疾等等。痧病探病法也有多种多样,如野芋头探病法,生黄豆探病法,生烟油探病法,石灰水探病法等,均具有一定特色。

  治疗

  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使壮医药积累了大量的单方、复方、秘方、验方。这些壮医方药,一部分是专病专方,一部分是根据壮医的基础理论指导而灵活组方选用。壮医药的治疗原则是调气解毒补虚,治法大体可分为外治法和内治法两类。强调及时治疗,并十分重视预防。

  壮医认为人体的大多数疾病,主要是因正气虚而受的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无形之毒的侵犯,致使天、地、人三气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两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在治疗上十分强调祛毒或解毒,既重视内治,更重视外治。用药比较简便,贵在精专,组方一般不超过五味。补虚则多配以血肉有情之品。

  (一)内治法

  壮医内治法是通过口服给药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壮医认为,药物自口直接进入谷道,通过龙路、火路网络输布而达病所,从而起治疗作用。在遣方用药上,以辨病论治和对因治疗为主,也讲究辨证和辨症论治,作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如对瘴疾,针对瘴毒,选用生姜汁局部消毒。操作时应注意将陶针清洗干净,最好进行消毒。刺激手法和刺激强度,视病情状况及患者能忍耐为度。对局部有烂疮。过敏和皮肤病者,不宜用此法。

  除了上述外治方法外,壮医还有许多种其他的外治方法,如火针疗法、麝香针疗法、跖针疗法、掌针疗法、油针疗法以及皮肤针、微型刀针、温刮缚扎刺法。耳针疗法、四方木热叩疗法、无药棉纱灸疗法、药棉烧灼灸法、灯花灸法。水火吹灸法、竹筒灸疗法、艾灸疗法、火功疗法,鲜花叶透穴疗法、骨弓刮法,药物薰蒸、佩药、垫药、药捶、敷贴、滚蛋疗法、热熨疗法、浴足疗法等等。这些外治法都具有相当的特色和疗效,值得进一步发掘整理和规范提高,以便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