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一节早期农业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1)
壮族地区早期农业的特点是稻作为本。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根据考古资料和史籍有关野生稻分布的记载以及考察研究,认为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从中国杭州湾到印度阿萨姆邦这一广阔的半月形地带。壮族所居的岭南地区 , 气候温暖 , 雨量充沛 , 土地肥沃 , 水源条件好 , 适宜稻谷生长 , 壮族先民早在 4000 年前就会稻作耕种,防城亚荒山、马兰嘴山、杯就较山的贝丘遗址发现的磨盘、石菩就是壮族先民种植水稻的证据。 壮族地区早期农业的发展,农作物的耕种, 对壮医药的发展和壮医药知识的积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谷物类
古代壮族地区粮食作物的构成, 最早是块根、块茎作物的种植, 其次是水稻主食地位的形成,最后是水稻、玉米、番薯、麦等类主粮构成的新组合。稻、芋、大豆、粟在广西汉墓中均有出土。稻、麦、玉米、番薯、粟、山薯、木薯、 芋、大豆、饭豆、绿豆、豌豆、蚕豆、扁豆、荷兰豆、刀鞘豆等, 不仅是古代壮族人民充饥之食 , 而且作为健脾胃、益肾气、延年益寿的食疗壮药, 加工成药粥、药酒、药饭、药糕等药膳食用。如贺县的黑糯米酿酒"沽于市有名色",桂平的黑糯米酿成的甜酒, 具有"补中益气而及肾"之功效,刀鞘豆脂酸具有清暑热的功效。壮族的绿豆棕、昭平豆豉、全州魔芋豆腐、甘薯粉条等历来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药菜 。
二、果类
壮族地区高温多雨,土壤大部分属酸性和中性, 适宜热带、亚热带果树的生长。广西贵港市罗泊湾汉墓出土的炭化果实有桃、李、楠、橄榄、梅、人面子等。广西合浦县堂排二号汉墓出土的一个铜锅内, 盛满了稻谷和荔枝, 荔校皮和果核都保持完整, 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荔枝标本。梧州大塘鹤头山东汉基 , 挖掘时在一个铜碗内见存有28粒板栗坚果,与今桂北的板栗基本相同。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述当时岭南果树的品种有荔枝、龙眼、柑楠、甘蔗、橄榄等,并描述了多种果品的性状和食用价值。西晋稽含《南方草木状》记述果名17种 , 其中荔枝、龙眼、柑楠、杨梅、橄榄、五棱子等,至今仍是广西栽培的重要果树,且具有药用价值。如记载有"甘蔗疗饥"、"五棱子以蜜渍制,甘酢而美"。唐代刘恂《岭表录异》记载岭南果树有11种,在内容上比《南方草木状》有不少发展,如记载橄榄"生吃及煮饮解酒毒",倒捻子"其子外紫内赤,无核,食之甜软,其暖腹,并益肌肉"。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中有"志果"一章 , 列举了广南西路可食之果 57 种,应是当地栽培和采食的时果 , 并经他亲自辨识的。计有:荔枝、龙眼、馒头柑、金楠、绵李、石粟、龙荔、木竹子、冬桃、罗望子、人面子、乌榄、方榄、椰子、蕉子、鸡蕉子、芽蕉子、 红盐
- 第四章第四节卫生保健和环保意识
- 第四章第三节古代科技与壮医药
- 第四章第二节壮药知识的积累
- 第四章第一节早期农业对壮医药的促进作用(2)
- 第四章 壮医药知识的积累(秦~隋)
- 第三章第七节药食同源
- 第三章第六节壮医外治疗法的起源
- 第三章第五节卫生保健意识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