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之情志保健

  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儒门事亲》中,极为重视心理治疗,对于《内经》的“以情胜情”疗法,进行了深刻的研究,还创造了“习以平之”等意疗方法。

  明、清时期,心理保健学说有了新的开拓和特点,如《摄生集览》中提出“养神为首”,即虽然保养之法可数以万计,但养神是第一位的。在睡眠与精神的关系方面认为,指出不寐与情志有关,倡导“入寐之法,首在清心”。在《遵生八笺》中还提倡鉴赏书画、文房四宝、各种花卉及游览、登高等活动,以陶冶精神,实为当今旅游、登山以健心身观点的理论之源,至今仍给我们以方法论启迪。

  近年来,中医学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好的状态”。由于“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当代社会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从现在疾病谱中的改变可充分说明精神致病的广泛性,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已经构成对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胁,而这些病的产生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情志保健必须重视,不可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