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针灸治疗

  对中风病针灸治疗之浅识

  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疾病,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本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志不清、口角口呙斜等为主症。古代文献根据其发病急骤和症状特征,而有“卒中”“偏枯”等名称。临床按病位深浅及病情轻重,概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二类症状作为辨证与治疗的依据。本病包括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我国中老年人脑卒中发病率很高,同时死亡率也不低,约有70%的生存者有不同程度的残疾。这就大大影响了其生活质量,国家每年也为此花费很多的物力财力。就此而言,中风病的治疗,尤以早期治疗为佳,特别是在中风先兆期,如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先兆症状时,早期针灸介入治疗,可以预防及减少脑卒中的发生。当然,若脑卒中已发生,那么针灸治疗的介入时间,笔者就个人的临床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1  针灸介入中风病的时间

  1.1  中风病中脑溢血,即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是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破裂出血。国内统计,高血压患者约有1/3的机会发生脑出血。脑溢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发病急、进展迅速和最严重的,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此外,还有非高血压性病因如脑动脉淀粉样血管病、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等。我院脑外科自开展了“脑立体定向手术”以来,笔者就脑出血患者术后针灸早期介入治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脑立体定向术后,患者在ICU监护期,经西医药物治疗,生命体征基本平稳后,随机选择了术后清醒的患者56例,男31例,女25例;年龄最小40岁,最大84岁。针灸治疗后发现,早期介入治疗在术后不同时间,病人反应不同。所有选择对象针灸治疗时取内关、三阴交及患侧肢体的体针,予平补平泻法,电针选疏密波,留针30分钟,太冲穴予重泻以平肝潜阳。因水沟穴刺激性较强,可明显促进脑血循环,故在此时笔者未敢冒然取之。治疗后发现术后血压平稳在3天之内的患者(血压为140/90~160/110 mmHg),血压在针后一天内波动较明显,有31例血压升高,部分病人情绪较针前烦躁,特别是在针后约半小时,血压升高明显,范围在20~40 mmHg左右,未见血压下降者。在生命体征平稳3~7天以上的患者针灸予同法治疗,血压波动现象明显减少。所以,对于脑出血患者针灸早期介入治疗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就病人病情稳定好转而言,针灸早期介入,笔者认为在生命体征平稳最少在3天后为妥。

  1.2  中风病中的脑血栓形成与脑梗塞,即缺血性中风,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是脑三棱针点刺放血;针刺头针时可取运动区、感觉区、足运感区;也可用舌针治疗。在体针治疗时予健侧与患侧肢体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疗效优于只取患侧或健侧者。

  4.2  语言障碍:患者表现为失误或语言謇涩。针刺予头针语言一区、二区、三区,配风池、哑门、廉泉等穴,也可配舌针。

  4.3  面瘫:取面部的阳白、下关、太阳、迎香、地仓、合谷、风池及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

  4.4  吞咽困难:取头针的运动区、感觉区的下部及廉泉穴。

  4.5  二便失禁:水沟穴强刺激,取百会、内关、三阴交“醒脑开窍”,局部针灸中极、关元、气海穴。

  此外,手足肿胀、麻木者可取八邪、八风,痰盛者可取丰隆。

  以上针刺治疗在手法的基础上予电针治疗。

  5  针灸治疗中风病的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中风病在早期介入时,一定要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对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针刺之补泻要结合病人的体质因人而异。

  中风病人在予舌针治疗时要嘱患者不得言语、咳嗽,以防针刺穿透出血,个别有舌痛者,可待痛减后再予治疗。

  对于神志不清者或烦躁不安者,一定要有其家属配合,方可针刺。

  部分中风病人患侧肢体特别是下肢有不自主的突然屈曲内收动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将其膝关节压紧制动,以防出现弯针、断针现象。

  中风是一种急性疾病,它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言语不清或口呙为主要表现。它起病急骤,变化迅速而似“风”,故名中风。

  一、辨证

  一)中脏腑

  1、闭证:

  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两手紧握,牙关紧闭,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不通,脉弦滑有力。

  2、脱证:

  主要表现:突然昏仆,神识昏昧,目合口张,鼻鼾息微,四肢软瘫,小便失禁,舌痿软,脉细弱。重者四肢逆冷,面红如妆,脉来浮大。

  二)中经络

  主要表现: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角呙斜任意,言语不清,伴见头痛,眩晕,肌肉抽掣,面目红赤,口渴咽干,烦躁,脉弦滑。

  三)治疗

  1、中脏腑

  闭证:百会、水沟、丰隆、太冲、涌泉、十二井穴。

  牙关紧闭者加下关、合谷、颊车;舌强语蹇加哑门、廉泉、通里。

  2、脱证:施以灸法于任脉俞穴以回阳救逆。

  处方:神阙(隔盐灸)、气海、关元。

  2、中经络

  主要选取阳经及督脉之穴以熄风、调通气血。先针健侧,继针患侧。

  处方:百会、通天、风府。

  上肢:肩髃、曲池、外关、合谷;

  下肢:环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

  口呙:地仓、颊车。

  注:该症相当於现代医学之脑出血、脑栓塞、禽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