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性狼疮

  【概述】

  红斑性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分为局限性的盘状红斑性狼疮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两种。前者以在人体暴露部位出现边缘鲜明的红色或淡红色斑点状皮疹为临床特征,常以鼻梁为中心,作蝶形分布。系统性红斑性狼疮则可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头痛、纳差等一系列症状,并涉及机体多个器官和系统。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疗法。

  在中医学中,一般认为“茱萸丹”、“马瘿丹”、“阴阳毒”等一类以面部红斑性皮肤损害为主的病症,与盘状红斑性狼疮颇为类似。而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特别是缺乏皮疹,甚至无临床症状者,则很难找到与之描述相同的病症。

  针灸治疗本病,在古医籍中尚未发现有关记载。现代报道,最早见于1960年[1]。至70年代,应用粗针[2]或耳针治疗,均有一定效果。80年代以来,工作更有深入。在已有用针刺治疗盘状红斑性狼疮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辨证论治之法,治疗系统性红斑性狼疮。除此之外,尚有人用针刺为主成功地抢救了一例脑型红斑性狼疮昏迷病人[3]。目前,针刺治疗红斑性狼疮的有效率在80%左右,但痊愈率尚低。

  【治疗】

  体针加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分2组,均按辨证分型。

  1、分4型。热毒炽盛型:红斑、发热、关节痛、口渴喜饮、全身乏力,舌红苔黄,脉弦数。大椎、委中、陷谷、大陵、阳陵泉。

  阴血亏虚型:低热或无热、皮疹淡红、五心烦热、颧红、脱发、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细。曲池、合谷、迎香、风池、劳宫、涌泉。

  阳气虚衰型:神倦形寒、低热、耳鸣、面色{82}白,自汗畏寒,纳差便溏,皮疹不显或黯紫,舌淡有齿印,脉濡细或沉细。百会、曲池、合谷、足三里、命门、商丘。

  气滞血瘀型:皮疹色黯,腹胀嗳气,两胁胀痛,面色黧黑,舌质暗红,脉弦。膻中、气海、合谷、太冲、章门、内关、印堂。

  2、分型同上。热毒炽盛型:肾俞、太溪、三阴交;阴血亏虚型:膈俞、肝俞、肾俞、太冲、三阴交;阳气虚衰型:脾俞、肾俞、关元、天枢、中脘;气滞血瘀型:肝俞、膀胱俞、血海、三阴交及背俞穴有阳性结节者。

  (二)治法

  按辨证取穴,第一组穴,为毫针刺,第二组穴为穴位注射。针刺法:每次穴位均按分型选取,进针得气后,以捻转结合提插,施平补平泻之法,留针30分钟。隔日针1次。

  穴位注射法:热毒炽盛型,用三黄注射液;阴血亏虚型用生脉注射液;阳气虚衰型用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注射液或三磷酸腺苷注射液;而所滞血瘀型用当归、胎盘组织液等注射液。任选一种,交替使用。

  选用5ml注射器,6号针头,穴区消毒后,快速剌入穴内,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缓慢注入。透剌时应将退到浅层,更换方向注入药液。每次选12~16穴,每穴注入0·3~2ml药液。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4天。

  (三)疗效评价

  共10例。3个月至2年治疗,临床痊愈1例,显效7例,有效2例[6]。

  【主要参考文献】

  [1]叶国生。针治慢性狼疮。广东中医 1960;(11):529。

  [2]李复峰。针刺治疗红斑性狼疮临床报告。中医药学报 1977;(1):42。

  [3]孙吉山。针刺治疗脑型红斑狼疮一例。上海针灸杂志 1983;(3):29。

  [4]常启明。针刺与穴位注射治疗红斑狼疮12例。陕西中医 1987;8(2):76。

  [5]陈育生,等。耳针治疗盘状红斑狼疮15例报告。中医杂志 1984;25(1):50。

  [6]张毅菁。穴位注射治疗红斑狼疮10例 中国针灸 1997;17(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