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的流行因素
50年代后,胃癌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呈现持续性下降,普遍认为主要与膳食方式的改变及电冰箱的普及有关。
我国在1973~1975年进行了全国死因回顾调查,发现西北河西走廊一带及东部沿海是我国胃癌高发地区。随后,通过全国十一个高发区和低发区胃癌流行病学研究多次报道,胃癌患者具有“性格内向,爱生闷气”的特点。北京报道这一指标居危险因素之首,OR=3.00,P<0.001。北京市肿瘤研究所流行病组采用自编的个性量表对胃癌等癌症患者进行测试,发现癌症患者有抑郁、内向、不灵活的个性特点。浙江医科大学采用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调查,得出类似的结果,癌症病人E分(内外向)较对照组为低,提示癌症病人性格内向较明显。1988年在西安进行的102例病倒对照研究,采用艾森克氏个性问卷,结果显示病倒组E分低,N分高。N分高表示被试者常焦虑、担忧、郁郁不乐;E分低表示被试者人格内向,好静,富于内省。两者同时存在的倾向于抑郁、内向。病倒组内向性格者占51.96%,而对照组仅34.31%;在气质分型上,病倒组抑郁质者30.39%,而对照组仅占15.69%,前者几乎是后者的2倍。
(3)C型行为
C型行为是一种容易发生癌症的行为模式。C是Cancer一词的第一个字母。C型行为的特征在气质上好压抑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压抑怒,怒而不发,也不善于发泄自己的情绪;在性格上好克服自己,忍让,过分谦虚,过分依从 社会,回避矛盾,好调和矛盾。研究发现,C型行为的人肿瘤发生率比一般人高3倍以上,并可促进癌的转移,使癌症病性恶化。
肿瘤行为学的研究起源于1977年,英国学者发现压抑消极情绪,淋巴细胞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易生癌瘤。以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认识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通过人脑、神经递质,内分泌影响人体脑全部生理机能与免疫系统活动。近十年来大量动物实验及临床实验均证实压抑怒将导致脑、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细胞、各种生理活动的变化与癌的发生有关,从而提出C型行为的概念。
C型行为发生癌症的免疫机制和转化途径,根据研究报道归纳如下:①C型行为的人通过5种机体调节系统途径使人体免疫机难低下,癌瘤得以发生;②压抑、紧张等可损伤DNA自然修复过程或使细胞增殖分化导致肿瘤发生;③压抑可通过多系统使内脏器官供血减少、代谢障碍,为癌细胞发生创造条件。
C型行为的提出对癌的预防、发病、治疗,对人行为的规范,均有重要意义。
5.7 遗传因素
胃癌有家庭性聚集的倾向。以往研究提示,环境因素可能是胃癌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但遗传和免疫在胃癌形成中起着一定作用。我国北京、上海、西安、福州等九城市752例胃癌病倒对照研究的结果表明,有家族肿瘤史者患胃癌的发病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而弥漫型胃癌与家族的关系密切。目前许多国家胃癌呈下降趋势,调查分析结果肠型胃癌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下降,而弥漫型则下降缓慢。癌症的家族遗传现象,目前认为可能由染色体畸变引起,这种染色体畸变有时会遗传给后代,但这种遗传并不是直接的癌症遗传,而是个体易发生癌症的倾向。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缺陷时,可增加对胃癌的易感性,不能及时把突变细胞消灭在萌芽阶段,导致胃癌发生。ABO血型的研究表明,胃癌与A型血有联系,但仅与弥漫型胃癌有关。Correa报道,164例弥漫型胃癌的49%为A型血占38.3%。弥漫型胃癌与A型血有联系是一个遗传的倾向。近来随着分子遗传学在人类癌症研究中的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癌症是激活的细胞基因的显性作用。这实质上是由于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这些突变破坏了控制和调节正常细胞生长和发育的协调性,从而导致细胞的异常繁殖。但研究遗传因素在人类胃癌病因中的作用较为困难,有待于进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