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向何处去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也很严峻,在有些地区呈现萎缩状态。问题集中地表现在,针灸科被看做附属科室,大部分医院无针灸病房,无法形成学科的规模和环境。目前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里,针灸科病床大多在20~80张左右,而且使用率较低。由于针灸科不挣钱,成为大多数医院精减紧缩的对象,目前许多综合医院没有针灸科或仅有门诊。有些医院的针灸科合并在中医、康复、理疗等科内,多数医院的针灸诊室空间狭小,条件十分简陋。

  人才外流

  由于大多数医院的针灸医生收入低,并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善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我国多年培养出的大批针灸人才流失国外或者改行。

  国外针灸收费是很高的,能体现出针灸医生的技术价值,美国每人次收费60~80美元,德国每人次40~50欧元。

  治疗病种减少

  尽管针灸应用的范围很广,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大多以为针灸只能治疗疼痛、麻痹和器官功能失调,目前采用针灸治疗的病种正在逐渐减少。

  收费不合理

  针灸技术价值与价格多年来严重相背离。如北京地区对针灸医疗收费标准为:在采用针刺疗法时,无论取多少穴位针刺,每人次4元钱,火针5元,芒针9元等;病人在其他科室就诊都是每次挂号,惟有针灸是挂1次号管1个疗程。北京某医院曾做过成本核算,主治医师一年的人力成本约4万元,针灸医生一小时必须治疗5个病人才能收回成本,可光为一个病人治疗至少需要20~30分钟;还有房屋、水电、设施、消毒针具、敷料等的消耗,每位病人的直接成本至少10元。所以针灸治病根本体现不出医生的技术价值。

  针与灸相互脱节

  中医学针、灸并称,足见二者关系紧密,而目前临床上大多是有针无灸。《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临床上对针刺治疗效果较差的病证,改用灸法或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不同的灸疗间隔物,往往能收到较好的疗效。针刺和艾灸虽然同是作用于经络腧穴,但因所用方法的不同,其作用也有差异。近年来,有些医生为了避免灸疗时的烟熏火烤,为了节省人力,临床上以针刺代替艾灸,或用红外线照射来取代灸疗法,临床疗效必然会受到影响。

  针具重复使用

  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针具都是重复使用的,它的隐患非常大。虽然国家已经将针灸针纳入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范围,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性针灸针在临床的应用率极低,这对人民的健康构成潜在的威胁。

  国际形象受损

  目前在国际上进行针灸医疗的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受过高等医学教育,在国内上几天短期学习班,就去国外给人针灸治病,其结果导致疗效差,甚至出现医疗事故,严重地损害了中医和针灸的国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