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风湿热与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西医辨证和治疗

  风湿热是一种多发性、全身性结缔组织非化脓性炎症疾病。其病原为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现象。主要侵犯关节及心脏,其次为脑、皮肤、浆膜、血管。病理可分渗出肉芽肿及硬化期。有时首次患病心脏即受损害,或反复发作而致遗留慢性心瓣膜病变。  临床表现:  1.主要表现: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心脏炎、舞蹈病、环形红斑、皮下小结。

  2.次要表现:发热、关节痛,过去有风湿热史或有风湿性心脏病史,P—R 间期延长。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有轻度贫血,白细胞增加及核左移。

  2.血沉在活动期加速,有心力衰竭时加速不明显。

  3.C反应蛋白在活动期呈阳性反应。4.活动期病儿有下列反应:

  (1)血清抗链球菌溶血素“O”滴定度增加在1:400 以上为阳性;

  (2)血清抗链球菌激酶滴定度增加,1:40 以上为阳性;

  (3)血清透明质酸酶增加,在1:2048 以上为阳性;

  (4)血清蛋白电泳分析:白蛋白减少,α2 及r 球蛋白增加,粘蛋白也增加,大于4.2mg。

  4.咽拭子培养,有的可培养出甲组乙类溶血清链球菌;

  5.患心肌炎时,血清谷草转氨酶增高,大于40 单位时力可疑;大于80单位者肯定不正常。本病属中医“痹证”、“心痹”范畴,主要由风、寒、湿三气入侵经络、使血脉流通受阻。邪化热,则见关节红、肿、热、痛,中医指“痹证”。如风、寒、湿邪损及心脏,则见心悸、气喘等心脉痹阻之症,中医谓“心痹”,喘证、心悸。  (一)中医辨证治疗

  1.风痹。

  主证:多发性,游走性肢体关节疼痛,以肘、腕、踝等处多见,屈伸不利,有恶寒发热等表症。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治法:法风通络,佐以散寒除湿。

  方药:甘草5 克。

  (二)西医治疗

  (1)卧床休息:无明显心脏受累者需临床休息1 个月。心脏受累,无心脏扩大者需2~3 个月;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者需6 个月。

  (2)饮食富于蛋白质、糖类及维生素C 等易消化饮食。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适当限制水盐。

  (3)控制病灶。

  肌注青霉素80 万至120 万u/d。共2 周。对青霉素过敏者,口服红霉素30mg/kg/d,分4 次口服,共二周。

  (4)抗风湿药物应用。

  ①以关节炎为主,无明显心脏炎者,可用水杨酸类药:阿斯匹林80~100mg/kg/d,分3~4 次口服,约二周,病情稳定后,减至40~50mg/kg/d,疗程3 个月,必要时延长。或用水杨酸钠100~150mg/kg/d,病情稳定后减至半量维持。饭后服或用肠溶片,减少用药反应。

  ②激素治疗:对活动性风湿病,尤其有明显活动心肌炎者,应早期、足量用激素。全心炎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d,分2~3 次静滴。病情缓解后改为口服强的松1.5mg/kg/d。  (三)针灸治疗

  可根据病变部位取穴。

  肩部:肩髎、肩髃、■俞、风池。

  时臂部: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

  腕部:外关、腕骨、阳池。

  脊背部:人中、身柱、腕阳关、后溪。

  髋部:环跳、居髎、风市、髀关。

  股部;秩边、承扶、髀关、阳陵泉。

  膝部:梁丘、膝眼、阳陵泉、足三里。

  踝部:丘墟、太溪、昆仑、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