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粘度升高的中医治疗

  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其内部各种分子和颗粒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壁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就是血液粘度产生的原因。一旦粘度升高,血液的流动就会减慢,大量脂质、脱落细胞等极易沉积在血管内膜上,血中纤维蛋白、血小板等也会乘机在异物上聚集,使血管腔变窄,甚至形成血栓,从而阻碍血液的正常流动。

  中医认为,血液的运行依赖于气的推动,气虚则无力运血,气滞则血运受阻。阴虚时营血减少,清气不行,血液不运;阳虚时不能气化,气血瘀滞。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升高。在临床上,一般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可将血粘度升高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血液粘稠度升高,伴心悸怔忡、气短乏力、胸闷心痛、舌苔薄白、舌质紫暗并有瘀点或瘀斑、脉涩结代等,在治疗上应以益气活血、通络散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具体方药为茯苓15克,椒目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也可选用中成药,如金诃降脂胶囊,每次服两粒,每日服3次;或降脂平片,每次服4片,每天服3次;或消补减肥片,每次服6~8片,每天服3次;或济生肾气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