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观十论

  中医治疗观极富思辩和人文医学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归纳中医治疗现有“十论”,即疾病可治论、治未病论、治病求本论、医患相得论、因势利导论、三因制宜论、病治异同论、知常达变论、整体相关论、以平为期论。  关键词:中医治疗观;治则  治则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法则。治则学是关于疾病治疗原则、方法以及临床具体应用的理论概括。《素问.疏无过论》:“圣人之术,为万民式,论裁志意,必有法则。”治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涵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对疾病治疗一般原则的理论思考,极富思辩和人文医学色彩,含有丰富的哲学和辩证法思想,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妨称之为治疗观。可以说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笔者不揣浅陋,本着“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精神,在复习古代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临床,姑作十论,以期对中医治疗观作进一步的整理、归纳,并发扬、光大之。  1 疾病可治论  疾病可治论是基于疾病是可以被认识的,也是能够被治愈的。《灵枢.九针十二原》:“今夫五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从治疗决策的宏观战略来说,临床上没有不可治的疾病,疾病的不可治,是医者尚未掌握其治疗技术。《灵枢.五乱》:“黄帝曰:五乱者,刺之有道乎?歧伯曰:有道以来,有道以去。”这就是说,疾病(五乱)的发生有其道(规律),去除疾病也有其道(规律)。当然,疾病的变化是无穷尽的,人类对疾病的认识也是没有止境的,世上不可能有十全的医生,说疾病可治,正是鼓励医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最大限度地提高疾病的可治系数。《柳选四家医案*继治堂医案》引曹仁伯语:“医者存心,须视天下无不可治之病。其不治者,皆我之心未尽耳,……每遇病机丛杂,治此碍彼,他人莫能措手者,必细意研求,或与一方中变化而损益之,或合数方为一方而融贯之,思之思之,鬼神通之,苦心所到,必有一恰合之方,投之而辄效者。以是知医者之于病,稍涉危疑,即目为不治而去之者,其不尽心之过为不少也。”诚哉斯言!临床上不是常有被宣为不治的疾病,经过医者和患者的共同努力和配合而变得可治了吗?  2 治未病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一个重要思想,《内经》称“上工治未病”,“上工救其萌芽”,就含有防重于治,防先于治的自觉认识。所谓治未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防病。孙思邈《千金要方》:“凡入吴蜀地宦游,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毒之气不能著人也。”这是古人在进入疫区前用化脓灸来预防疫疾的宝贵经验。在世界医学史上,中医最早开始用人痘接种来预防天花。中医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强调身心并重,动静结合,如气功、太极拳、五禽戏、保健按摩、保健灸、食疗等都是极富民族特色且有其相当的实用价值,如今已得到不断地推广和开发应用。二是既病防变。既已生病,就应及时治疗,并防止其横向的蔓延和纵深的传变。《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医原性和药原性疾病的产生。  临床上要见病,也要见人,要病与人兼顾。见病只是局限于病人的主诉和体征,见人就是要见到患病的人的全体,也就是见证,辨析证候,依证而治。如见咳嗽而不用一味止咳药,见出血不用一味止血药,看似药不对症,不着边际,其实收效良好。宋.方勺的《泊宅编》载一人牙痛,屡试诸医,皆不效,后求治一医僧而获痊,重金以叩其情,僧告之以凉血活血之四物汤 。四物汤本为妇人病而设,竟移之以治牙痛,固然是别具巧思,这也是治人(体),而不是治病。  身和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中医把精神、情志活动看作是脏腑功能的表现,认为情志既致病,又治病,对身心疾病,常把心(内伤七情)作为病因看待;将神志病看作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中医的心身并治的治法如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化痰开窍,清心降火及以情胜情等,对心身疾病的治疗较之西医的镇静治疗少有副作用,且疗效突出,更受病家欢迎。  正和邪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另一方面则“留而不去,其病则实”。邪与正,实与虚,互为因果,因正虚可致邪实,因邪实也可致正虚,疾病的表现就是正邪斗争的结果,疾病的向愈则表现为正胜邪退。因此扶正祛邪是中医最基本的治则之一,扶正与祛邪相反相成,祛邪以安正,扶正以祛邪,扶正不忘祛邪,祛邪不使伤正,前辈医家或有强调攻邪,或有力倡扶正,应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当中。  10 以平为期论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可以说是中医治疗要追求的最终目标。所谓疾病就是人体在邪正斗争作用下阴阳出现失衡状态,医生的治疗就是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通过扶强抑弱,补虚泻实,温寒 清热来调理气血、疏通经络、和调脏腑,以期达到新的平衡,因此在具体的治疗实践中,要求“无虚虚,无实实”,做到不诛伐无过,中病即止。以平为期这一基本观念在宏观上指导着医者的治疗活动。  总之,中医的治疗观高度概括了疾病治疗的一些基本规律,反映了中医在疾病治疗的认识上所达到的理论高度及决策上的高度技巧。无论医学发展到哪一步,中医的治疗观中富有的哲学思辩和辩证观,永远不会失去光彩,给一代又一代的医学工作者以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