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诸“优势”辨析

  笔者《告别中医中药<< 点击查看该文一文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发表[1]以后,便有学界朋友对其中所倡导的观点表示了质疑:“纵然中医中药的缺点颇多,其优势也是不可否认的”。为使我们对中医的“优势”(为了叙述方便,以下使用这个概念时不再加引号)有个清醒的认识,笔者选择其中一些流行的“优势”说法,做些“篇幅有限”的辨析。关于“中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个优势曾经是很坚挺的。它的坚挺是如此地有效,以至于1929年在我国首次讨论建立我国的“医学标准”时,因为会议通过了废除缺乏标准化诊断和治疗依据的中医(允许使用中药)的议案,一些中医界人士只扯出一面“爱国”的横幅,便轻而易举地将这个决议案弹压下去了。提出这个议案的余云岫先生,仅仅因为在日本留过学,便被一些不负责任的历史学者扣上了“汉*”的帽子[2]。 今天的中国,民族心理已经成熟,国家也已经强大到了可以理直气壮地面对过去和未来的时候。正是这些进步,使得我们今天能够理直气壮地反思中医中药。 医学属于科学,它与音乐和艺术之类的文化不同。凡是科学的东西都应该谋求自身的进步。二胡可以不进步,进步了就可能不是二胡。但是,科学如果不进步就没有资格被称为科学。这样的常识本不需要多费口舌。但在我国,恰恰许多不是问题的问题,却要不厌其烦地加以重述。笔者已经指出过,全世界最古老的医学都是草本医学。从这个角度看,中医与其它古文明地区的医学本无特别的不同。读过卡斯蒂廖尼的《医学史》的读者也许还记得,远古时代的欧洲,曾经形成过“灵草崇拜”[3]。足见那里的草医草药在征服疾病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何等的神圣!但当医学在欧洲取得重大进步的时候,欧洲人最终还是能够接受进步,告别落后。令人遗憾的是,中医不但自己没有寻求到自身的进步,甚至也不愿意接受任何医学进步的事实。二胡不进步,不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医学如果不进步,其后果就相当严重了。详见下表: 几个主要历史时期中国与欧洲零岁平均期望寿命比较表 (单位:岁)项 目1800年1929年1947年1951年1981年2000年2004年欧 洲~25-3059.1262.7069.074.075.176.0中 国~25-30~3036.442.067.871.371.8本表资料来源:1、Lee and Feng (1999); Peterson (1995); Wrigley and Schofield (1981);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1998); UNDP(2002); 2、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National Vital Statistics Reports, vol 53., no. 6, Nov. 10, 2004;Life Expectancy by Age, 1850–2003; 3、上海人口统计资料和新华社消息。 (附记:表内,中国1947年和1951年的人均零岁期望寿命采自上海的资料。其它可查的资料只笼统地表述为“大约35岁”。) 本表显示,在医学和泽泻,如此等等。这些施治方法,实在没有任何系统医学观的趣味。与之相比,西医的施治方法似乎更有资格被称为系统医学。因为西医是一个集治疗、防疫、免疫和公共卫生于一体的医学体系,因而,西医对待任何一种疾病都倡导使用系统化的措施。比如,西医为了征服肺结核,用接种卡介苗提高人体对结核的免疫力;在使用利福平杀灭结核的同时采取保护肝脏的措施;在日常生活方面,西药医生还劝告结核病人注意补充蛋白质、戒除烟酒、注意保暖,等等。西医这种基于可靠性认识而采取的系统性方法,中医至今也不能望其项背。究竟谁更接近于系统医学,名眼人一看就能得出结论。 在求实的科学面前,任何自我标榜只会贻误发展的时机,不会有任何益处。但愿读者能够重新认识到这一点!参 考 文 献[1] 张功耀,告别中医中药,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4期。 [2] 中国中医研究院理论学习小组编,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对于我国医药发展的影响,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1月版。 [3] (意)卡斯蒂廖尼著,程之范主译,医学史(上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页。 [4] 佚名,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第三,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7页。 [5] 张功耀,科学技术学导论(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82页。 [6] 荆志伟,科学是中医的“紧箍咒”吗?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4期。到 论坛 OR 留言本 发表您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