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对中国药业的贡献

  同仁堂的现代化经历

  早在供奉御药房的药商张世基任铺东、掌管同仁堂时,乾隆28年(1763年),世界已进入现代化工业社会。可是,同仁堂的现代化,却在将近200年后才开始,但在中医药界还是领先的。

  乐家第十二代传人乐达仁,曾想和德国拜耳制药厂合作,改进中药制造。据说因厂址厂名问题意见分歧,拜耳提出厂址设青岛,厂名用“拜耳”,乐达仁坚持厂址设天津,厂名用“达仁堂”,合作未成。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市长彭真鼓励乐松生经理试办中药提炼厂,改进中药制造。在彭市长的多次催促下,1952年,乐松生多次找北京大学药学系郑启栋教授研究。7月份筹备,10月1日正式成立。因是创业,当时预计每月要投入1000多元。同仁堂方面,股东较多,乐松生只占1/16,意见难统一。而达仁堂的股份,乐松生占 1/4,故决定由天津达仁堂办,名称是“天津达仁堂国药总店驻京办事处国药改进研究室”。地址在北京前门外杨梅竹斜街42号,这是个旧式小院子。当时只有2位技师、1位药师和1位练习生(初中生)。

  郑启栋教授出身于台湾省嘉义市农村一个普通中医家庭,这也许是他投身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原因。凡事开头难,那是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搞试验。举一例子,可窥知其余。当时想提取挥发油,没有提油器,使用好多方法,也只提取出一些芳香水。试用洗眼壶也分不出来油。后来自己烧制了玻璃管,才提出几滴油。以后才有现在用的提油器。当时的工作,就是查文献,做试验,把原有的蜜丸改片剂。经一年的努力,完成了银翘解毒片、香连片、女金片、牛黄、麝香、犀角、羚羊,只有创新才有希望!不知旧,难言新。这“旧”是指传统。旧同仁堂的处方、工艺,“诚信”的经营之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远去,为了未来,能不作历史的评判么!(下)B17.3 

  作者介绍

  张能荣,20世纪50年代国家分配到同仁堂的第一批大学生,曾在当时的“保密车间”工作。1974年-1984年,任北京同仁堂中药提炼厂负责人、技术厂长。本文是为《药物研究史选讲》(苏怀德主编)而作。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