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
1.概述
中国的传统医学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祖国医药学的伟大宝库里,有许多关于癌瘤的记载和论述。殷墟的甲骨文就有“瘤”的记载,西汉医书记有“喦肿”,凸凹起伏如山岩不平者,谓之喦,与“岩”字通用。古代文献中见有茧唇、舌菌、失荣、石瘿、噎膈、反胃、乳岩、癥瘕、积聚、肠覃、息贲、肺积、伏梁、黑疔、翻花疮等记录。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朴素地描述了肿瘤的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及预防,在长期医疗实践中,中国医药学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在肿瘤治疗上反映了人与自然适应(天人合一)原理和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它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肿瘤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复发、转移是每个不同机体病症在其局部的反应。治疗上既注意消除、回避外在致病的因素,顾及局部病灶,更重视调动和提高人体自身的抗癌能力,即调节机体内环境,增强机体免疫作用,其中尤着重调动积极的心理、情志在防治疾病的作用。在中西医结合的肿瘤治疗中,应从整体出发,综合各种手段,形成治疗的系统工程。
40多年来我国运用中医药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越来越被广大学者和病家所接受,并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法,是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有效手段之一。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的进展主要有下列几方面:1、改善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2、对化放疗起减毒增敏的效应;3、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4、预防肿瘤复发转移,阻断癌前病变。中医药与其他治癌手段综合有序合理应用,遵循理法方药辨证治则,运用现代科技,辨证与辨病结合、局部与整体结合、扶正与祛邪结合,中医西医相辅相成,充分发挥我国独有的防癌治癌特色与优势,尽力让癌症患者接受先进的规范化的医疗服务,将有助于达到治疗病痛,减少死亡(提倡优死),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我们在1986年《肿瘤》杂志上发表了“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恶性肿瘤新进展”一文。十年过去了,在这个既是古老的传统医学又是崭新的富有特色和独具优势的领域中,经过广大医务人员和学者的努力,从多学科的协同探索中,又取得世人瞩目的较大进展。现就近十年来、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本学科的新进展简述如下。
2.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常见肿瘤疗效现状
据1996年2月28日全国肿瘤防治办公室最新癌情排行榜公布,90年代初主要五种癌症死亡率排列顺序依次是胃癌、肝癌、肺癌、食管癌和肠癌,20年来死亡率增长幅度最大的恶性肿瘤是肺癌,应引起人们高度警惕。食管癌死亡率由70年代的第2位下降至第4位,显示出食管癌综合防治的良好效果。
2.1 胃癌
70~80年代我国胃癌粗死亡率为17.30/10万,男性为22.15/10万,女性为12.23/10万。90年代最新统计为25.21/10万,男性为32.89/10万,女性为17.07/10万,高居各类癌症死亡率之首,近年来随着早期胃癌发现率的提高,手术方法的改进和综合治疗的应用,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大多数报道的5年生存率徘徊于20~30%。
(1) 李维廉以不同治则综合有序辨证运用治疗胃癌。术后见气虚为主,宜先用六君子汤加鳖甲、山慈菇、半枝莲等)粗提物给实验性肝癌小鼠灌胃,对实体瘤抑瘤率为56.3~63.8%,与荷瘤对照组相比,P<0.01。用药后肿瘤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小鼠整体状态如体重、毛色光泽、活跃程度也较佳,未见不良反应。小鼠LDH(乳酸脱氢酶,其活力明显升高为恶性肿瘤临床诊断和预后的重要指标)活力降低、SDH(琥珀酸脱氢酶,肝癌细胞中SOH活力较正常细胞明显下降)活力增高,说明软坚散结法改善了荷瘤小鼠肝的能量代谢,癌细胞增殖受到遏制,使小鼠整体状况得到改善。
7.抗癌中草药、方剂实验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科学方法,中医药免疫调节实验研究说明,扶正中药治疗肿瘤作用机制:(1)抑制TS活性;(2)激活巨噬细胞活性;(3)促进干扰素的产生;(4)保护骨髓、肾上腺皮质和肝脏功能;(5)与白细胞介素Ⅱ有协同作用;(6)一些扶正中药有抗氧化和捕获自由基的作用等。活血化瘀方药抗癌疗效机理的实验研究说明:(1)直接抑杀肿瘤细胞;(2)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凝固性,降低血液粘度,抑制血小板活性;促纤溶,抗血栓,消除微循环障碍,从而发挥抗转移作用,对化放疗有增效作用;(3)免疫调理作用;(4)镇痛、抗炎、抗感染等作用。
冬凌草煎剂及醇剂对动物肉瘤180、艾氏腹水癌、肉瘤37、子宫颈癌14和大鼠Walker癌肉瘤均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诱癌实验表明,冬凌草对甲基苄基亚硝胺引起的食管上皮增生似有轻度抑制作用,能明显地阻断癌前病变发展成癌。
山慈菇含秋水仙多种生物碱,秋水仙碱及其衍生物秋水酰胺对小鼠肉瘤S180、S37、腹水肝癌实体型均有抑制作用,后者对上述三种瘤株抑制率达61%、68.1%、77.7%。国内临床常用复方秋水仙碱及秋水仙酰胺注射液作肿瘤化疗,治疗乳腺癌、宫颈癌、食管癌、肺瘤、胃癌等。
绞股兰抗癌作用已有证实。以姊妹染色体互换(SCE)作指标,发现绞股兰可使诱变剂CTX所致的SCE频率增高明显下降。通过其提取液对人直肠腺癌细胞系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发现绞股兰使大肠癌细胞DNA合成降低,核分裂减少,细胞变性坏死。
石景光报道金针菇含有一种较强的抗癌物质火菇素,对小鼠S180、艾氏腹水癌注射,10天后癌体缩小一半以上,有明显的抑瘤活性,对生物免疫功能的增强及生命延长有特异效果。
钟鸿基以马钱子、红娘子、北芪等为主药研制的马红丸,对小鼠移植性肝癌有抑瘤作用,延长腹水癌小鼠生命存活时间显示良好量效关系。临床使用对肝癌患者有止痛、抑瘤、延长生命、提高生存质量的功效。
日本学者给移植肿瘤小鼠十全大补汤,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该方有抑制体重减轻和肿瘤增殖作用,能改善恶液质,并有延长生命趋势。用小鼠实验分MMC合十全大补汤受试组和MMC对照组,受试组MMC的LD50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在MMC致死量中,受试组能显著延长生命。表明十全大补汤能减轻MMC的毒性。
8.前瞻
中国医药学数千年给我们留下十分丰富的理论与临证经验,对其发掘整理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加以提高,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
在肿瘤防治上运用中医理法方药可以充实现代医学。同时从西医治疗手段和抗癌药物作用方面考虑辨证归经,摸索辨性识味,用中医学理论指导,纳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规律与范畴,可扩大其应用范围。
中西医药两种不同体系逐渐融汇贯通,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尚有很大潜力可挖掘。在基础理论的探讨中,肿瘤治疗作用机理方面已提出许多新课题,如中西医药伍用有机结合如何增强抗癌作用,减轻了毒副反应,中药对化放疗增敏增效的机理等课题研究深入的开展,有可能在癌症治疗学上出现新的突破。
中医肿瘤治则研究是辨证与施治的枢纽。在肿瘤不同发展阶段,病者不同表现时,祛邪与扶正治则的实施,包括中西医药各种手段恰当地运用,以有效地打击、抑制肿瘤,保护机体正气,掌握治则治法的规范与标准(或客观指标),本身就是治疗的辩证法。因此建立起规范化的治疗,是当前中西医治疗肿瘤一个重要的结合点。
中医药在治疗肿瘤表现调理机体内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方面已见有很大的优势,这点与现代生物与基因治疗着眼调理、抑制癌基因,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或通过刺激造血因子促进病人骨髓功能恢复以抑制肿瘤,其目的两者是吻合的。中医药西医药在这方面各自发挥优势,两者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可有效地加速研究获得成果,共同造福病人。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