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学说的临床应用——气与形

  彭建中

  另类元气学说的要点是把元气看作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总动力,但并不把元气隶属于某一脏器,如命门、肾、三焦等,而是把元气视作与生俱来、与生同在,周行全身上下内外的元真之气,犹如权之在衡,在斤则在斤之中,在两则在两之中,五脏各有元气,六腑各有元气;四肢百骸,赖元气以动;皮毛肌肉,赖元气以充;五官清窍,赖元气以聪慧;思维意识,赖元气以神明。凡此种种,病患百变奇出,它法久治不愈,皆可从调补元气入手。然而仅此还远远不够,欲究明元气之临床应用,还须明了元气与形、元气与血、元气与精、元气与水等诸多关系,方能扩大元气学说之妙用。

  气聚而成形,气散而形坏。故曰:气生形。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有《治形论》,谓人之形体乃人身真阴之外在标志,因此,“观形体之坏与不坏,便知真阴之伤与不伤。”主张凡形体有伤,皆当峻补真阴。其说甚辨。然证之临床,形坏而属阴伤者固有,其属元气不足者亦复不少。以气属阳,形属阴,气能生形,阳能生阴也。若形体有伤而属元气不足者,治疗宜大补元气,其所伤之形体乃有康复之望。

  吾师赵绍琴教授乃温病名家,以擅长辨治温热病、湿热病闻名于世,用药以“平、正、轻、灵”著称,平素不喜用补药,对补气之品尤其慎用。然若遇形体有伤,辨为元气不足之证,则重用黄芪用量120~150g。此亦大补元气以治形体之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