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位老师的回信谈起

  #e#  前一段时间,本人治疗了一位重患,因病症复杂,而同时写信请教了我的两位老师陈景河、王辉武。现就来往内容和我的失误,刊登于此。虽不能成方成法,但可羽翼《硫球百问》,给人以启示。

  1、尊敬的王辉武老师:

  你好!好久没给老师写信了,现在一切还好吧!身体如何?现在重庆还很热么?我们北方已经很冷了。

  前几日,治疗了一位老年支气管哮喘的女患,因多年老病发作,经中西医治疗未愈。诊时喘促气上,喉中痰鸣,痰色白质略稠,咯吐不利,睡眠差,纳食少,时汗出,不恶风,小便黄,大便2~3日一次,脉弦寸浮关滑而尺沉弱,舌质红绛,苔白满布,如积粉,面色黧黑,有数个红点,眼神外露,诊后与下方调理。射干麻黄汤加减,属随证加减活之。其效不显,颇为棘手。我的意见,当用白茅根200克煮水,水开后10分钟,即可取下,视凉温时频饮之。再煎三子养亲汤加一贯煎方,合煮服之。望你视病情而定为宜。

  结果:该患因为服药不见效,后又改西医,静点抗生素。但没等两位老师的回信到达,便离开了人世。十分的遗憾。也很内疚。然笔者由衷的感谢二位老师的指点。尤其是陈景河老先生,八十多岁的老人,不但坚持门诊。而且千里之外,用颤抖的手,书写着艰涩的文字。现在看看,仍让人感动不已。

  两位老师都是为中医事业呕心沥血的躬行者,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解释着中医,发展着中医。正如张琼林老师所言”医不可无派,但医不可执派......“。所以无论何门何派,而医学之初衷,不过愈疾除病而已。愿中医有识之士,结成一体,以临床实践为基础,从不同角度来窥测中医,挖掘中医的价值。所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