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先期失调
【概述】
月经周期每月提前7天以上,甚至10余天,但月经的经期基本正常者称为月经先期,属月经病。多见于育龄期妇女。如月经周期仅提前3~5天,亦无其他明显症状者,属正常范围。如果月经周期偶然超前一次的不作月经先期论治。本病可见于有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的黄体功能不足、放环后月经失调、慢性盆腔炎等疾病。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气虚和血热。因为气有摄血功能,气虚则不能摄血,冲任二脉失去调节和固摄功能;血得热则妄行,故血热可使经血运行紊乱而妄行,均可致月经提前。引起气虚和血热的病因有以下几种情况:
1.气虚 由于饮食失节,或劳倦过度,或思虑过极,均可损伤脾气,而使脾虚气弱,冲任不固,无力统摄经血,以致月经提前而行。
2.血热 如素体阳热偏盛域过食辛辣助阳之品,可使热伏于冲任,迫血妄行而致月经提前而行,此属实热所致。如经常急躁郁怒可以伤肝,使肝火妄动,影响血海和冲任对月经的调节功能而致月经先期,也属实热。如素体阴虚内热,或久病阴亏,或因失血后伤阴,均可使阴虚生内热,热扰冲任,而致月经先期。
【诊断要点】
1.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经期和经量基本正常,如偶然一次月经周期提前不列入本病。
2.如月经周期提前到10余天的,应与月经中期(排卵期)出血鉴别。经问期出血常发生在月经周期的12~16天,但不一定每次月经中期均出血,出血持续1~2小时或2~3天,流血量一般较少。
3.黄体功能不健是由于黄体发育不良,提早萎缩,故表现为月经周期短,提前来潮,有时伴月经量增多、流产、不孕等症。基础体温呈双相,黄体期体温持续时间短,血内分泌检查孕酮水平降低。
4.放环后月经失调(包括月经先期),该病患者放环前月经正常,放环后出现月经先期及伴随症状。
5.慢性盆腔炎常导致卵巢功能失调,表现为月经失调,经常下腹一侧或双侧疼痛、腰酸、带多,或低热。妇科检查时下腹双侧有压痛,附件增厚或有包块,盆腔B超提示附件区有界限不清之包块或增厚黏连组织。
【辩证分型】
本病临床主要分气虚型和血热型,但血热又分实热型、肝热型和虚热型。
1.气虚型 月经先期,经色淡红,质清稀薄,或伴量多,面色皖白,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纳少便演。苔薄,舌质淡,脉细无力。
2.实热型 月经先期,经色深红,经质黏稠,或伴量多,烦躁口干,大便干结,小便短黄。苔黄,舌质红,脉数。
3. 肝热型 月经提前,经色紫红,有血块,或伴经量多。胸闷胁胀,乳房胀痛,心烦急躁,或口苦咽干。苔薄黄,舌红,脉弦数。4.虚热型 月经先期,色红,或伴经量增多,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苔少,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型治疗】
月经先期常伴经量增多,治疗时应重视经量的变化,恰当增加减少月经量的药物,如仙鹤草、旱莲草、白薇10克、生
【其它疗法】
1.耳穴埋藏 取子宫、卵巢、内分泌区为主穴。
气虚加脾区、肾区;阴虚加肝区。经前10天即用油菜籽埋穴或耳针埋藏。
2.体针 气虚针脾俞、肾俞、足三里穴,用补法;阴虚针肝俞、三阴交穴,用补法;血热针血海、三阴交穴,用泻法。
【注意事项】
1.注意饮食 月经先期的发病与饮食失节伤脾、过食辛辣助热的食品和药物有关,故气虚者应调节饮食,要清淡可口,富于营养。血热阳盛体质者尽量避免服用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食物。情绪易激动,经常暴怒也可引起月经先期,甚至月经量增多,故平时要调节情绪,减少抑郁或暴怒,可促使月经周期逐渐恢复正常。
2.及时治疗 月经先期如及时治疗,一般来说预后良好,都能恢复正常月经周期,如不及时治疗,或不按医嘱用药,本病常可诱发月经量多或淋漓不净,甚至发展为崩漏,治疗也较困难,并可进一步影响全身体质状况和脏腑、气血功能。
3.查清病因 治疗月经先期也应遵循月经病的治疗原则,即全身疾病与月经失调的关系,如果经过较长时期治疗,月经先期仍不能治愈,应进一步寻找原因,例如有盆腔炎者应同时治疗盆腔炎。有放环史的,应检查患者对节育环的适应性以及节育环的位置是否正常。必要时可以换另一种类型的节育环或暂时取环,待月经正常后换置另一种类型的节育环。此外还须考虑是否有内科疾病影响月经周期,如血液病、肝炎等等。如与后者有关,当以治疗内科病为主。
4.连续治疗 月经先期者因其月经周期短,要调整其月经周期,单靠经期服药无济于事,应在经前10~14天开始服药,至月经干净后停药。下个周期如法服药。
5.治愈标准 月经病的治疗要有三个月经周期以上正常才算治愈,然后可用中成药巩固或食疗调治。有些患者认为一次月经正常就算治愈,停止继续治疗,结果时隔不久,月经先期之病又可复发,故必须连续治疗至三个月经周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