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治法概要

  儿科治法概要

  小儿疾病的治疗大法,与成人基本相同。但由于儿童这一具体对象和儿科疾病的特点,在治法选用、给药剂量、给药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一、治法特点

  (一)治法选用

  各种治法在儿科应用时,都要注意到其临床应用的特点。中药内服是儿科应用最多的治法,其中汤剂因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药物加减运用灵活等优点而最为常用;中成药,尤其是新型中成药制剂,贮存、运输方便,便于小儿服用,研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药物外治使用简便,易为患儿接受,用于辅治或主治部分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推拿疗法、艾灸疗法不受条件限制,无痛苦无损伤,受到患儿欢迎。针刺疗法用于儿科,应用适合小儿的针刺手法,推广腕踝针、头针、激光穴位照射等方法,增加了治疗手段。临床应根据病证特点及患儿的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法。

  (二)治疗原则

  小儿体属稚阴稚阳,发病容易,变化迅速,故小儿一旦患病,必须做到及时诊断、正确治疗、用药适当、剂量准确,若是失治、误治,极易造成轻病转重、重病转危。儿科用药,一定要随时注意到小儿的体质特点,使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腻滞,洞悉病情发展变化规律,勿留邪、不损正,固护胃气,维护生机。如《三棱针或粗毫针针刺约1分深,刺后用手挤出黄白色粘液少许,每日1次。

  (三)拔罐疗法

  儿科拔罐疗法常用口径4—5cra的竹罐或玻璃罐。本法有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常用于肺炎喘嗽、哮喘、腹痛、遗尿等病证。操作方法:先在局部涂上凡士林,然后将酒精棉球点燃,置杯内数秒钟,取出后迅速将罐紧罩在选定的皮肤上,由于负压,皮肤被吸人罐内而高起,约5—10分钟后取去。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同时将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子即自行脱落。若是高热抽风、水肿、出血、严重消瘦、皮肤过敏、皮肤感染者,不宜采用此法。

  (四)割治疗法

  儿科割治疗法常取两手大鱼际处割治。本法有调和气血、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等功效,常用于疳证、哮喘等病证。操作方法:将两手掌局部消毒后,用大拇指揿住刀口旁约lcm处,用0.4em宽的平口手术刀直戳割治部位,创口长约0.5em,然后挤出赤豆大小黄白色脂状物,并迅速剪去,再用红汞棉球覆盖其上,绷带包扎,5天后可解除包扎。术中、术后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