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痧
丹痧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时行疾病。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屑脱皮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丹痧系时行疫病,属温病范围。病因为痧毒疫疠之邪,属温毒时行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往往发必一方,沿门阖户相传,且在过去医学不发达时期有较高的病死率,故又称“疫痧”、“疫疹”。又因本病发生时多伴有咽喉肿痛、腐烂、化脓,全身皮疹细小如沙,其色丹赤猩红,故又称“烂喉痧”、“烂喉丹痧”。西医学则称为“猩红热”。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由于近年来人们医疗条件改善,患病后早期使用抗生素,使本病的病情减轻,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治时需引起注意。
[病因病机]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乘时令不正之气,寒暖失调之时,机体脆弱之机,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
病之初起,痧毒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邪郁肌表,正邪相争,而见恶寒发热等肺卫表证。继而邪毒入里,蕴于肺胃。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咽通于胃,喉通于肺。肺胃之邪热蒸腾,上熏咽喉,而见咽喉糜烂、红肿疼痛,甚则热毒灼伤肌膜,导致咽喉溃烂白腐。肺主皮毛,胃主肌肉,肺胃之邪毒循经外泄肌表,则肌肤透发痧疹,色红如丹。若邪毒重者,可进一步化火入里,传人气营,或内迫营血,此时痧疹密布,融合成片,其色泽紫暗或有瘀点,同时可见壮热烦渴,嗜睡萎靡等症。舌为心之苗,邪毒内灼,心火上炎,加之热耗阴津,可见舌光无苔、舌生红刺,状如杨梅,称为“杨梅舌”。若邪毒炽盛,内陷厥阴,闭阻心包,则神昏谵语;热极动风,则壮热痉厥。病至后期,邪毒虽去,阴津耗损,多表现肺胃阴伤诸证。
此外,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邪毒炽盛,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可导致心神不宁,出现心悸、脉结代证候。余邪热毒流窜筋络关节,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余毒内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道输化通调失职,水湿停积,外溢肌肤,则可见水肿、小便不利等症。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有与丹痧病人接触史。
2.临床表现 潜伏期1-12天,病程一般为2-5天。
(1)前驱期一般不超过24小时。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粘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颈前淋巴结肿大压痛。
(2)出疹期一般在起病12-24小时内出疹。皮疹从耳后、颈部、胸背迅速蔓延四肢,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晕,压之退色,其上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疏密不等,以颈部、肘前、腋窝、腹股沟等皮肤皱褶处皮疹密集,形成紫红色线条,称线状疹。皮肤表面呈鸡皮样,皮疹有瘙痒感。面颊充血潮红,唯口唇周围苍白,称环口苍白圈。病初舌苔厚,3-4天后舌苔剥脱,舌红起刺,称杨梅舌。
(3)恢复期皮疹于48小时达高峰,以后2-4天内依出疹次序消退。体温下降,全身症状好转。疹退1—2周后开始成片状脱屑、脱皮,约2周脱尽,无色素沉着。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咽拭子细菌培养可分离出A组p型溶血性链球菌。
二、鉴别诊断
与麻疹、风痧、奶麻的鉴别诊断,见下表。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丹痧属温疫性疾病,一般可以卫气营血辨证,其病期与辨证有一定规律。病在前驱期,发热恶寒,咽喉肿痛,痧疹隐现色红,病势在表,属邪犯肺卫。进入出疹期,壮热口渴,咽喉糜烂有白腐,皮疹猩红如丹或紫暗如斑,病势在里,属毒炽气营;病之后期,口渴唇燥,皮肤脱屑,舌红少津,属邪衰正虚,气阴耗损。
二、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法则,结合邪之所在而辨证论治。病初邪在表,宜辛凉宣透,解表利咽;病中邪在里,宜清气凉营,解毒利咽;病后邪退阴伤,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
三、分证论治
1.邪侵肺卫
证候:发热骤起,头痛畏寒,肌肤无汗,咽喉红肿疼痛,常影响吞咽,皮肤潮红,可见丹痧隐隐,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有力。
分析:邪犯肺卫,郁于肌表。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胃,初起在表,正邪交争,故发热、恶寒、无汗、头痛。咽喉为肺胃之门户,邪毒初犯,咽喉首当其冲,热结咽喉,故咽喉红肿疼痛影响吞咽。痧毒循经外泄肌表,则皮肤潮红,痧疹隐现。因邪毒尚在卫表,故舌苔可见薄白或薄黄,舌质红,脉浮数有力。
治法:辛凉宣透,清热利咽。
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常用药:薄荷、牛蒡子,加生地、丹皮、白鲜皮各10g,至病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