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
摘要:本文对《武威汉代医简》中“父且”一词进行了考释,认为“父且”是“?咀”之古字,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咀”是“父且”的后起别字。
1972年,甘肃武威出土汉代医简92枚,其中简78枚,牍14枚。在这些简牍中,“父且”一词共出现8次:
①蜀椒一升,付子廿果,皆父[且]。(17)
②凡七物,皆父且。(47)
③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本草经集注·序例》说:“旧方皆云?咀者,谓秤毕捣之如大豆。”可见即使写作“?咀”,它也指的是用器物捣砸而非用口齿咬啮。
那么“父且”的字形为何演化为“?咀”?原因大概在于:其一,医者的确有时以牙代斧;其二,所加工的药物终须入于人口;其三,作为区别字,所加偏旁不一定有十分贴切的理据。大概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当后世人们不大清楚“父且”的语源的时候,也就只好给它们加一个与咬啮、服食有关的“口”字旁了。这种情况就正如“匡—筐、丁—钉、反—返”的关系一样,属于用添加形旁的方法形成的古今字。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辞书中应收“父且”一词,可解释为:“中医药学名词,指用刀斧及砧板将药物砸、切细碎,以便煎制。后作?咀。”对“?咀”的解释也应基本同此,只是最后一句改为“本作父且”。
河西学院(甘肃,734000) 何茂活
-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 试论中医药文献的数字化研究
- 从吴有性的《温疫论》看非典
- 《新修本草》引用本草文献考略
- 《说文解字》中“疒”部古代病名训诂
- 汉画像石中的养老图考
- 论古代文献中的“蛊”
- 丹溪四书“痛风”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