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解剖实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关键词:脾(中医) 解剖 文献研究
中医“藏象”学说内容包括脏腑的生理、病理现象及形象,古代的解剖学是藏象理论形成的基础之一。关于五脏的形态结构,古代医籍均有描述,尽管所述形态、位置等与今之解剖学略有出入,尚欠精确,但就大多脏器而言中西所指皆为同一脏器。唯脾之形态众说不一,争议颇多。本文通过梳理有关脾的古代解剖学文献资料,旨在揭示中医脾的解剖形态学基础,为进而探讨中医脾藏象理论的形成和沿革提供文献依据。
“脾”字的含义
脾,从月,从卑。“月”古代又作“肉”字解;“卑”是会意字,由广、甲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其中“广”象左手,“甲”为士兵头上头盔,所以“卑”字多表示身份、职位低下,正如《索隐》称“卑者,下也”。《释名》释:“脾,裨也。在胃之下,裨助胃气,主化谷也。”[1]清·李滢《身经通考》中亦认为“脾,裨也,掩乎太仓,裨助胃气也,居心肺之下,故从卑。”裨即帮助,且古代有以右为尊,以左为卑的习惯,故古人造“脾”字,取其在胃之下(左),帮助胃消化食物之意。由此,从文字学角度判断,脾必是人体的肉质脏器。
脾的形态
1.文字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未见脾的形态学记载,王冰在注释《素问》时提到“脾,形象马蹄”。[2]类似的描述还可见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M].第1版.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78.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032) 朱凌凌 童瑶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完)
- 徐灵胎学术思想渊源初探
- 《岭南卫生方》治瘴学术思想初探
- 古籍书名误读举例
- 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首救诸劳损病方的现实意...
- 清代虚劳专家吴澄与《不居集》
- 《医贯·咳嗽论》析
- 《名医类案》涌吐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