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和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中医药文献 整理研究 中医药学术 继承发展

  中医药学的发展过程,始终伴随着中医药文献不断积累、整理、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文献整理研究是中医药事业必不可少的基础建设。同时,中医药文献又是面向临床,面向科研的应用型文献,通过对原始文献进行分析、提炼,揭示内在的学术精髓,修订、充实、完善中医药学术体系,必将能发挥其对临床、科研的指导作用。

  所谓继承,是指把前人的科学成果加以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有价值的成果接受过来,用于建立新的科学理论。而创新则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开拓了新领域,发现了新规律,发明了新方法,提出了新理论,创建了新学科等对原有知识的突破现象。中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发展也同样需要继承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尤其不能忽视文献研究的作用。

  中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

  浩翰的中医文献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只有通过对既往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验证与总结,才可能提出新的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从而积累新的临床经验;对这些新的理论与临床经验的再总结,便形成了新的文献,而新的文献又成为中医学再发展的基础。上述过程的不断反复,形成了中医学发展的基本轨迹,同时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基本特点。历史上众多的中医文献至今仍在中医理论发掘和医疗实践中起着指导作用,这种轨迹仍在延伸,决定了文献研究在当今的中医学发展中仍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当前中医药文献整理研究应着重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进行。

  1基础理论研究:中医药学术要向前发展,必然得从基础理论上入手,这是振兴中医药学术的关键。青蒿素等新药的研制,均与中医文献的开发性研究有关。中医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而不可分割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靠文献研究联系在一起。但是在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又需注意如下问题:

  1人文因素:中医学是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它较多地掺杂了一些人文因素,使中医学看上去很“不科学”。有人认为要使中医学成为西方标准的科学,就必须将这些“不科学”的“人文”的东西完全剔除,这时再对体无完肤的中医学进行验证、研究,才能得出真正“科学”的东西来。而笔者认为人文的东西并非全都是不科学的,只是我们目前的科学手段、理论水平尚无法解释清楚罢了,不能解释的东西不能说是不科学的东西。所以笔者不主张将人文因素完全从中医学中剔除出去,只应适当地剔除那些糟粕的东西,如封建迷信等。中医很早就提出情志致病说,提出七情过度会导致一定的生理功能异常,如恐属水,喜属火,根据五行相克规律,水克火,故恐克喜,对于喜笑不休的患者往往采用使其恐惧的方法来治疗。这些就是人文观念与中医学的完美结合。

  2精确量化:有人认为中医的很多内容似乎不够精确,常给人以模糊的概念,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不够科学。在医学领域,治病救人是最主要的,从这一角度看,你采用什么方法反而是次要的了。方法既是次要的,更别说解释这一方法的理论了。再者,中医有中医的规则,拿西医的标准去要求中医,试图以西医的视角来解释中医,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实验室研究中,中医永远只能定性,而不能定量。什么是科学?科学就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东西,即有可重复性。中医学同样也是经得起实践考验的,不然就不会流传至今。不过中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对不同的体质、不同的证型,治法有异,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鸡蛋,更别说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人,也就不可能运用完全相同的治疗方法。

  3三因制宜:三因制宜是中医特色之一。目前有人进行古代疫情的调查研究,分析古代疫情与自然因素的关系,即疫情与古代时、地的联系是否有某种规律性,从而为当代防疫、避疫服务,这是很有价值的。若在此基础上,参考一些医案、医史资料,深刻剖析当时各类行之有效的诊病疗疾之法的内涵与实质,运用哲学的思辩方法,结合当前疫情的新特点、气候、体质变化等相关因素,提出新的安全、高效、稳定的当代疫病中医诊疗方案,通过实验室研究及临床研究对这一方案进行验证和推广,以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总之,浩瀚的中医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知识,医家们只有通过对既往中医文献的深入研究、验证与总结,才可能提出新的理论,并用以指导临床。中医古文献研究并不是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并非是单纯为了学术的学术,它有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重要的学术价值。任何重要科技发明和进步,都是站在前辈巨人肩头上而取得的,中医也不例外。只有将文献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推动中医的现代化。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510405) 范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