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考古资料在古医籍研究中的作用
关键词:考古资料 古医藉 整理研究
摘要:考古资料泛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册卷等文字资料以及各种器物和遗址,中医古籍主要指唐宋以前尤其是两晋以前的传世典籍。这些中医古籍文字古奥,言简意赅,加之年代久远,历经天灾人祸,竹简编绝,文字改革,故散逸毁伤,在所难免,给整理、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考古资料与这些古籍产生、流传的时代相距不远,语言文字相仿,书籍制度类似,又较少后人的妄加增削,基本保持了原貌。因此可以用来确定古籍的成书年代,梳理解读古籍的内容,辑复业已散逸的古籍,为整理研究工作提供了切实可信的原始资料。古人早就充分地认识到考古资料的价值,并早在汉代即开始运用考古资料进行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但近年来中医古籍研究整理工作却往往忽视考古资料的作用。因此有鼓与呼的必要。
考古资料在传世古医籍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谓考古资料,泛指古代遗留下来的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册卷等类文字资料以及各种器物和遗址,并不一定非要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而获得的资料。传世中医古籍泛指近代以前的古代医籍,主要是指唐宋以前尤其是两晋以前的古代医籍。由于这些古籍文字古奥,言简意赅,加之年代久远,历经战乱毁伤,竹简编绝,文字改革,颇有错简衍脱者,给整理和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而考古资料与这些医籍产生、流传的时代相距不远,因此对古医籍的研究整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古医籍整理研究利用考古资料的历史概况
古代学者很早就认识到考古资料对于古医籍整理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古籍的研究整理过程中有意识地使用了考古资料。这当然首先是从经学、史学等“显学”、“大道”开始的。如两汉时期的有些学者曾用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发现的战国时代经书抄本,即所谓的古文经,来校正流行的今文经。西晋时代的有些学者在汲郊(今河南汲县)战国古冢的竹书发现后不久,就用其中的一种编年史,即所谓的《竹书编年》来纠正《史记》的错误。在利用考古资料进行经学、史学著作的整理研究中,也涉及到“医学小道”的一些内容。如汉代著名古文学家郑玄认为《新修本草》。
敦煌医卷P·3822(唐代写本)为唐·苏恭《本草音》唯一原抄本,原书大约在五代后期散逸。P·3655《明堂五脏论》于论述全身血脉之循行法则时,直接引吕广撰《玉匮针经》:“人之血脉,……是热即注风”等90字,该书早已失传。《本草音》及《玉匮针经》两书名传世千余载,均不知其内涵,现尽管仅存片语,我们仍然可以窥一斑略知全貌。
如上所述,考古资料对传世古代医籍的整理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年来的古籍整理工作如字典、辞典的编纂过程中,考古资料却往往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于前人利用考古资料整理研究传世古籍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常常受到忽视。这对中医古籍研究是十分不利的,也是古籍研究工作中很不正常的现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目前中医古籍整理工作中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杨医亚.中国医学史[M].第1版.河北: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8.
[2]谭真.试论敦煌医学的价值[J].中华医史杂志,1992,22(4):224.
[3]王旭,等.《灵枢·九宫八风篇》的九宫八风非其所固有.中华医史杂志,1992,22(2):95.
五莲县卫生职业中专(山东,262300) 王素芳 刘玉贤
五莲县妇幼保健站(山东,262300) 刘伟
- 《伤寒论》南阳方言举隅
- 商务版《卫生宝鉴》文字校误
- 《注解伤寒论》释误考
- 略论中医文献研究不足与对策
- 《素问•气厥论》中脏腑寒热相...
- 《针灸甲乙经》甲乙两字之我见
- 读《伤寒论文献通考》的两点疑议
- 《敦煌中医药全书》校理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