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本图书与医学传播
关键词:印刷 建本图书 中医学 传播
摘要:福建建阳出版的图书即建本图书在传统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中,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无论是在国内的医学界,还是在中国周边国家的医学领域,所起的作用都十分重大。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它是保持和加强人民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和实践活动的体系。中国医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中医的从小到大、从局部到跨区域大面积发展,与各种传播手段、传播载体的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五代宋元时期的战乱和辽金元统治所带来的落后风习,曾使社会生产遭到阻滞和破坏,但中国的南方蒙受战祸较少,发展也较多,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元时期的造纸业有了普遍的发展,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出产质量较好的纸张。自从隋唐之间有了雕版印刷的发明,五代时候开始用以刻印儒家经典,北宋时期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大大改进了印刷技术,因此宋代是雕版印刷技术的成熟、发展的时代。其中浙江临安的雕版最好,福建、四川的也不错,所刻之书既多又佳,有些至今还是很名贵的[1]。史书上所讲的福建雕版,多指闽北,尤其是指建阳,史学上将建阳出版的书叫做建本,而建阳的麻沙、崇化(现书坊)印刷业,源于唐代大批中原文人的南迁,五代时期得到发展。自北宋起建阳麻沙、崇化两地雕版出现了兴旺,南宋则为全盛时期,越元、明、清起落变化,经历700余年,建阳麻沙、崇化的雕版印刷业的发达,号称图书之府,历史上与浙版、蜀版齐名,是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之一。这既与当时的文化人避乱来到闽北落户有关,与经济文化重心南移有关,与当地的丰富的竹木资源有关,也与建阳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便利有关。
闽北手工造纸起源于唐代,宋代开始用当地所产嫩竹造纸。由于资源丰富,原料价格低廉,造纸成为各县主要的手工业之一。建阳、顺昌等县的竹纸质量相当高,产量相当大,竹纸成为书籍印刷的重要的原材料[2]。
据书籍记载,南宋时期,建阳出版的版本书籍,已是行四方者,无所不至。有诗曰:“江西估客建阳来,不载兰花与药材。妆点溪山真不俗,麻沙坊里贩书回”。还有“书市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这些都真实地描写了外地商贾在建阳贩书的情景[3]。鼎盛时期,麻沙和崇化的人口剧增,刻印书籍已成为居民家庭的手工业,大量书籍的出版,对祖国文化的传播、保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医学书籍也在得到广泛的传播。建本图书,不仅在中国国内流传,而且有的远销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宋代外贸活动中,就有福建泉州海船载建本书籍换取新罗的难经脉诀》等,涉及临床各科,内容相当丰富,对当时的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影响巨大。
雕版印刷业的发展,使建本图书广泛流传了数百年。建本医学图书的传播,对中医学的展,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中外文化的交流起着十分重大的推进作用。
主要参考资料
[1]白寿彝.中国通史纲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279.
[2]陈家生.闽北今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2.
[3]黄建国.闽北文化[M].福建:海峡文艺出版社,1999:128.
[4]刘建.大潭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329.
[5]陈邦贤.中国医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56.
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353000) 陈国代
-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质疑
- 《名医别录》与《本草经集注》两辑本勘比及质疑
- “马脾风”出于《医学纲目》辨
- 《内经》“多针刺”浅议
- 喻嘉言《尚论篇》对伤寒学术的贡献
- 论王充的医学思想
- 对胡澍校勘《素问》的方法研究
-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