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儿科素发达,种痘技术播海外
浙江中医儿科历史悠久,素来发达,代有闻人,名家辈出。其医术精湛,著述丰富,在当时及现在对我国中医儿科事业均有较大的影响。
早在宋代,浙江就出现了名闻于时的儿科医家。如杭州人范防御,因治儿疾名噪四方,人多以其官名“防御”直接呼之,其名反不为人知,后代均操儿科,尤以五世孙范思贤名重于世。据《东皋隐若传》云:“其先世在宋时有为防御者,医小儿名。思贤为防御五世,传其业,益精。居旁近人无贫与富,有小儿疾,辄趋思贤求医,其为医,务利人不务利己,名愈益。”嘉兴闻人规广求古人议论,证以己所见闻,撰成《痘疹论》(二卷),书中提出小儿痘疹八十一问,并列述治法方剂,对当时痘疹治疗促进颇大。东阳汤民望,精小儿方脉,著有《婴孩妙诀论》,其孙汤衡尤邃祖业,著有《博济婴孩宝书》。北宋移都临安;不少颇有名望的北方儿科医家随高宗南渡来浙,大大充实了浙江儿科医家力量,其中医名卓著者如:靳豪,原籍开封,迁居杭州,因治儿疾屡验而名重一时,遂为太医,后世靳从谦精祖业,亦为宋翰林医官,曾受赐“百子图”,后人称其所居之巷为“百子图巷”,至今仍存。李信,原籍开封,迁居杭州,精通儿科,任太医院判。《钱塘县志》载:“高宗得危疾,曾诏其入宫陪侍,因年老行走不便,特许乘小车直入宫,故时称李车儿”。张永,原籍洛阳,迁居余姚,著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均佚),其子孙也多精儿科,
元代浙江儿科因受战乱影响,发展比较缓慢,名家反不如宋时众多。杭州沈好问,字裕生,号启明,善治儿科,尤精痘疹,曾授太医院判,著有《痘疹启微》。其子允振,字慎伯,传其业。黄岩林恺祖,字景仁,以幼科闻名,相传得神授保婴秘方,患儿得其诊治,无不立愈。四明(今宁波)僧释奉真,号普济,精儿科,民间传其能决患儿生死。据《鄞县通志》载:“熙宁中,曾遇一小儿疾亟,暝而不食,掇掇欲死,使奉真视之,曰:脾已绝,不可治,死在明日……若急泻肝气令衰,则肝可缓,可延三日。越三日,果卒。”
明代是浙江儿科的全盛时期。一则由于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发展;二则许多内科医家转业儿科,一些医学大家重视儿科,对儿科医理多有阐发,这显然利于儿科医家素质的提高。如明代浙江医学大家张景岳著《小儿则》(二卷),专论小儿杂病,另外还有《小儿则古方》(一卷),《幼科发挥》,并结合祖传儿科经验,再悬壶行医,起死回生,于是医名大噪,在40岁后(20年代)鼎盛一时。绍兴徐仙槎(1881-1954年),世业儿科,传至仙槎已十二代。聪颖过人,勤奋好学,15岁随父习医,尽得其传。悬壶后屡起危症,用药少而精,剂量轻重有方,誉满浙东,著《婴科证治概要》等。瑞安张正佩(1887-1956年),随父学医,擅长麻、痘科,著有《保名堂麻痘集要》。云和周泳涟(1888-1967年),师承祖传,擅长麻痘,民国时盛名浙西山区。奉化毛耕莘(1898-1949年),浙江中医专门学校毕业,擅长麻、痘科,著有《麻疹汇编》。青田陈林呈(1902-1953年),三代业医,善治小儿痘疹、惊风,乡里有“陈一帖”之誉。
解放后,浙江中医儿科事业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相继成立的浙江中医进修学校、浙江中医学院等均设立中医儿科课程。在全省各地中医医院也专门设立中医儿科门诊,使得浙江中医儿科事业迅速蓬勃发展,展现出美好的发展前景。
- 四明药学有专家,《大明》《拾遗》载史册
- 设药局旨在惠民,纂《局方》裴、陈联袂
- 中医外科源流长,医术高超海内闻
- 中医妇科勤临床,善于著述传经验
- 伤骨科响誉民间,名医世家齐争辉
- 祈长寿倡导“养生”,汉、魏起代有贤人
- 策群力中医办院,汇中西学说更新
- 医学流派,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