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治痧刮、放、挑,自古妙法皆灵验
古时针灸是为砭石,而后世已少用,浙江民间流传的挑痧、放痧等法,就是古代砭法之遗。而刮痧等法虽不见经传,而临床确具疗效,亦为民间所喜用。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杂症谟》中说:“今东南人有刮痧之法,以治心腹急痛,盖使寒随血聚,则邪达于外,而脏气始安”。刮痧之法,能散寒解表,祛瘀通经,考之浙江各地乡间刮痧之法,主要部位在脊柱两旁及颈项之间,适值足太阳膀胱经部位,似更合理。放痧,即古时刺络法,是点刺选定的穴位范围内浅表静脉的方法。挑痧,则是连续点刺一定皮肤区的方法。这些治疗方法均有简、便、廉、验的特点,故在浙江民间流行。清代桐乡郭右陶曾专门写了一本《痧胀玉蘅》的书,总结民间治痧的经验,并将其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 针灸源地,手法别备
- 治学研经重理论,博采众长勤笔录
- 重视针刺多手法,补泻透穴加漆针
- 灸法应用较广泛,温针伏针更偏爱
- 闻人行医在乡间,倡导灸法以备急
- 王执中著《资生经》,“同身寸”沿用至今
- 王开千里拜名师,父子双双授太医
- 滑寿针灸效如神,辑《发挥》释经训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