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用动物饲养(三)-饲养
饲养
当前人工伺养的药用动物,多为野生的和半驯化的动物,不能生搬硬套家畜、家禽等已有很高驯化程度的动物那种饲养方式和方法,必须走出一条适应药用动物生物学规律的新路子。所以,应用生态学的研究在药用动物饲养上非常重要,其中种群生态学和系统生态学的理论有指导意义。因为人类要想得到比野生状态下更多的产品,必须实行密集生产,样能使动物的密度比野外大许多倍;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年龄比例和性别比例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新的比例关系是为获取优质高产的动物药产品而在人类有计划的安排下形成的。另外,动物生存的环境,如气候调节、食物供应、场舍布局、污物清除等,都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这样,就使人工养殖的药用动物产生了新的种内、外生态关系,并在繁殖、生长发育和动物药生产上,显示出新的生产潜力。
(1)食物链基本理论及其对药用动物饲养业的指导意义
地球上的能源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将日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而贮存于体内,植物可以被草食动物所食用,草食动物又可被肉食动物所食用,于是,基于营养的关系,而将环境中的各种生物联系起来,形成链索状关系,称为“食物链”。例如:藻类一甲壳类—海马—凶猛鱼类;马尾松一松毛虫一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不同种类的动物,应用不同种类的苗预防不同的疾病。预防接种方法很多,如注射法、刺种法、口服法、喷雾法等,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运用,定期接种。
第三,防止自残。药用动物的自残现象,表现为甲动物嚼食乙动物,或通过争斗使一方或双方致残。这些现象不仅表现在肉食动物中,草食动物也同样出现。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如居住空间不足;食物和饮水的缺乏或质量不佳:环境不够安静;外激素的干扰以及性活动期体内的生理变化等。
通过加强饲养管理措施,动物的自残现象是可以防止和减轻的。群饲动物要掌握密度适当,防止饥饿(如药用虫类);肉食兽类要防止产后食仔(如灵猫);药用蛇类主要是成年期出现自残,宜于分养;哈士蟆的自残现象多出现于蝌蚪期,要适当投给动物性饲料;乌鸡、野鸡(环颈雉)等争斗多因占领区引起,草食兽类的争斗多因争偶而发生。这些可以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加以控制。
(4)动物饲养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动物饲养科学发展很快,很多新的饲养技术不断被采用,在提高动物的繁殖数量加快生长速度、提高产品质量与数量等方面,都起到显著作用。下面从气候、营养、饮水等方面做简单叙述:
1)气候:动物的生产期与植物一样受到自然气候的密切影响,为了获取更多更好的动物产品,延长生产期是有效的措施。如人工补充光照、温度和湿度都能达到预期目的。在生产和研究上有的采用“单因子强化法”(即单独增加光照、温度或湿度等一种因素,其他都与自然环境一样),有的采用人工气候综合强化法(如人工气候室、气候棚舍等),根据动物不同阶段的生理要求,给予稳定的最佳气候条件。
2)营养:在现代动物饲养学的研究中,对许多种动物的饲料组成、营养配比都已形成完整的设计,并在生产实践中经过验证行之有效。过去,在保证动物的维生素供应上。需要每日投给大量的青饲料,而现在用多种维生素添加剂;在营养供应方面,以某些氨、基酸做为营养添加剂,对改进动物毛绒、肉蛋质量,以及各种动物药产品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3)给水:在动物饲养中,给水的时间、次数、质量等对动物各种生理过程有直接影响,而且通过给水也能摄取维生素、矿物质及各种微量元素。生产实践证明,天然水的成分、对很多动物药的质量有明显影响,是地道药材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给水和饲料供应一样。也是人类影响动物的一种手段。从动物对水分的摄取来看,以通过采食青绿多汁的新鲜饲料而吸收水分(结合水)和通过对营养成分的分解而同时获取水分(结晶水)最为理想。目前磁化水对促进动物的消化机能、生长发育,甚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出现可喜的苗头。
- 中国药用动物驯化养殖的实例-麝
- 中国药用动物驯化养殖的历史和现状
- 药用动物饲养(五)-育种
- 药用动物饲养(四)-繁殖
- 药用动物饲养(二)-驯化
- 药用动物饲养(一)-引种
- 药用动物驯化养殖的意义
- 中药材种子播前消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