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地加工方法
中药材采集后,除了少数供新鲜药用外,绝大部分种类都要进行产地加工。产地加工不仅可以防止药材霉烂变质和有效成分散失,而且便于仓储、调拨、运输和有效使用。由于中药材种类繁多,品种规格及地区用药习惯不同,其加工方法也有差异,现将一般常规加工方法介绍如下,洪同行参考。
一、根茎类药材。此类药材采挖后,一般只须洗净泥土,除去非药用部分,如须根、芦头等,然后分大小,趁鲜切片、切块、切段、晒干或烘干即可,如丹参、蜈蚣用两端较尖的竹片插入头尾部晒干,或用沸水烫死晒干或烘干。蛤蚧捕获后,击毙,剖开腹部,除去内脏,擦净血(勿用水洗),用竹片将身体及四肢撑开,然后用白纸条缠尾并用其血粘贴在竹片上,以防尾部干后脱落,然后用微火烘干,两只合成一对。
a总而言之,药材采收后,应迅速加工,干燥,避免霉烂变质。对植物类药材,采收后尽可能趁鲜加工成饮片,以减少重复加工时浪费药材和损失有效成分。药材干燥应掌握适宜的温度,一般含甙类和生物碱类药物应在50~60℃的温度下干燥,含维生素C的多汁果实类应在70~90℃的温度下干燥,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干燥温度一般不宜超过35℃,过高易造成挥发油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