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药材市场产生假劣品的技术性原因

  中药是祖国医药学的瑰宝。中药材市场中假劣品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到群众用药安全有效阻碍着中药产业化的发展,而且削弱了中药在国际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利于继承和发掘祖国医药学遗产。笔者根据湖北中药材市场假劣品调查结果,对中药材币场产生假劣品的技术性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 监管客体技术力量薄弱

  药品监管客体是相对于管理主体而言,又称药品监督管理对象,包括药品研制、生产(种植)、加工、经营、使用环节中的所有单位和人,上述任何一个环节质控乏力或质量把关不严都可能为假劣药的产生留下隐患。

  1.1 信息不灵、误种误采

  近些年湖北山区的不少农户由原来单一的种植粮食作物改种药材或其它经济作物符合国家有关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然而,在药材种植过程中科技信息不灵,缺乏辨别真假的能力,盲目将伪品或混淆品当作正品来引种,不仅费工费时,劳而无功,还对中药材市场形成冲击。上述情况在湖北中药材市场假劣品调查过程中曾多次发现,且误种、误采、误用情况多发生在药材产地的山区或旅游风景区。

  1.2 药材收购中“技术防线”失守

  中药材的收购工作由县级或县级以下药材收购站承担,负责收购的师傅对现代的分析鉴别技术掌握不多,大多依赖于传统的经验鉴别,稍有不慎便会适成错收、错用。药材收购中以豹骨、熊胆、麝香、全蝎腹中几乎充满食盐结晶。

  3 讨论与小结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药将作为特殊商品直接融入世界经济。面对竞争激烈、风云变幻的国际医药大市场,中药只有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才能增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鉴于中药材既可以直接进入国际贸易,又是制备中成药的原料,探讨中药材市场产生假劣品的技术性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药材市场产生假劣品的技术性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制假售假者利用允许在城乡集贸市场出售中药材的机会和药品质量标准中量化分析存在的某些薄弱环节,投机钻营,从事违法犯罪活动;二是基层经营使用单位质量把关受检验设备、检验方法、检验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对中药材及中药饮片未能实施有效的技术监督,质控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