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

  西药中药化的论点,自笔者于1982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公开发表以来,至今十六年。如果说前十五年重点在于理论的深化探讨和验证的话,现在笔者思考的重点则是如何使此论点产主广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了,即进入更广泛的实施阶段。实施的关键,在于企业界的介入, 即资金投入,落实的着眼点,在于研制新型药物——现代科学化中药。为了更多更快更省地研制新药物,现将西药中药化与新药研制的相关问题, 探讨和论述如下。

  一、基于新型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的研制,提出西药中药化论点 为什么要对现有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研究?通过研究,到底应当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的药物,即未来中药应当是什么样的药物?对此实在应当明确。笔者之见,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的研究,从中医药学来讲,重点在于得到新型中药——现代科学化中药。西药中药化研究,即将现有西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之成为新中药,此为获得现代科学化中药的一条途径,且可为捷径。

  1.科学背景的改变,要求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 中医药学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形成和完善的时代,却主要以宏观认识客观事物的科学知识为背景,故自然以宏观为特点的科学知识和术语来认识和表述其相关内容,并延续至今,现有中药的状况。正是如此。 近二三百年以来,以微观为主认识客观事物的现代科学,得到高度发展,并且构成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主要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医药学,亦有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或称现代医药学的形成和发展。此为当今的科学背景。面对此况,现今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与要求,必然与现代科学相适应,从而才能认识和接受中药。对中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要求:(1 )严格的质量控制;(2)生物活性或称药物的性能、功效等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述;(3)能满足多种情况适用的药物剂型等。些要求的解决,集中起来,就是要实现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才能达到,此为社会需求而应实现中药的现代科学化。从学术发展讲,中医药学以宏现科学知识的认识,己较完善;若欲再获较大发展,必须要有微观科学知识的认识,从而使得中药被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角度认识得更深刻和全面, 进而利于准确和精确地使用中药。可见,同样需要中药实现现代科学化。

  2.将现有中药研究成具有现代科学内容的西药,并不等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为从现代科学角度认识和接受中药,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突出为现代化学、葛根的总黄酮等,当它们被中药化后,显然属于第二类新中药。同理,若现有西药是以人工合成的多种化合物混合物作为一种西药,它们被中药化后,亦应属于第二类新中药。如上两类新中药由于其组成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明确,故可研制成不同剂型,采取不同给药途径给药,则又可能得到第三和第四类新中药。值得特别应当强调的问题,当更多单体化合物西药被中药化后,则可能将此类中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再组成复方中药。如此所得复方中药将是组成新、作用新的全新中药。这类全新中药,将属《新药审批办法》中的哪类新中药,按现行“办法”,是难归类的,似难通过“审批”。如此状况, 将为新药审批提出新问题。但不管按中国新药概念如何对待,因它们具备新作用又组成成分清楚,将会是世界公认的新药物,其潜在效益,必定极大。

  3.西药中药化研究同样能获得新西药 西药中药化研究还能获得新西药?粗看,存疑,诚可理解。但只要从中药和西药内涵的本质进行分析,释疑必然。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是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主要针对病人的证与症,尤其重视“证”的针对性;西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是以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完全针对病人的症。然而,现时的中医药学的“证”和西医药学的“症”,二者作用范畴并不等同,“证”可包括多种“症”,“症” 可属于不同“证”,如此差异,通过西药中药化研究,可发现现有西药的西医药学概念的新作用,即老药新用,获得了第五类新西药。例如前边提到的二甲双胍,通过中药化研究,它又成了能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男性不育(均属阴虚者)的新西药。值得强调的事实,以往第五类新西药的研制,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和盲目性,例如临床发现某种西药的不良反应,而据此作用用于其它相关疾病治疗,深入研究而成第五类新西药。通过西药中药化研究,则使研制此类新西药的工作,在中,西医药学理论指导下,主动有意识地去研究,即利用“证”与“症”功效范围不同而去研究。

  4.由西药中药化而获新中药及新西药所需研究工作内容为由现有西药而得新中药,因现有西药已是法定药物,按新中药的《审 批办法》内容要求,临床前的内容,均已具备,只需再做临床研究,即使其具备中药基本内容,达中药化,则直接得到新中药,具体研究方法,见前。 当将西药中药化后,因其已是合格的中药,则可根据中医药学理论, 针对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关疾病,直接进行临床研究,而确定其可能具备的新作用,使之成为第五类新西药。例如二甲双胍成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 男性不育的新药物。 再此应澄清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的问题。从表面看,由西药中药化而获新中药及新西药的研究,直接由临床研究而进行,似有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之嫌,但只要承认现有西药为法定药物、再看前述临床研究方法,则决不会认为是在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且只能如此研究,是根据充分的最合理研究。现有西药被中药化后,其又成为合法中药,再接中医药学理论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疾病,实质此类研究,即为治疗,决非拿病人做实验或试验。总之,如此研制新药物,是合理、合法又多快好省的新药研制办法。 综观,西药中药化研究,直接可得大量第一类新中药和第五类新西药。尚可在西药中药化后,以此为基础,而研制出其它类药物,尤全新的复方中药,为世界可公认的新药物。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因具体研究的药物,文献己有报道,此处仅做观点性内容介绍,学术角度的展望,实际主要为研究的意义,笔者曾写专文发表,故做简介。新药研制角度的展望,实有必要加以强调。

  1.西药中药化研究的现状 笔者于1982年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一期发表“试论西药中药化” 一文,又于1983年在《自然杂志》第十期发表“医药学的未垦地——试论西药的中药性能和主要功效研究”一文,二文构成西药中药化论点的综合表述。对此,反响明显,《中医药信息报》和《医学与哲学》杂志,曾作专题讨论,亦有报刊发表观点性文章。综合讲,赞同、反对、观望者均有。 反对者的突出论点,认为西药已很科学,再中药化简直是倒退;旁观者的突出论点,认为难度太大。对此两观点,容后再议。此处仅就赞同者所做工作,略加介绍。 第一,陆续有具体药物的研究报告发表,涉及药物有阿托品、二甲双胍、利血平、阿斯匹林、维生素C、头孢菌素等。 第二,成立两个专业委员会。浙江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当初申报即为西药中药化专业委员会,后考虑到主要由临床进行研究,故称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水电医学科学技术学会设立了临床医药与西药中药化专业委员会。 第三,1992年,光明日报、科技日报、广西科技出版社联合征文—— “跨世纪的中国科技”,西药中药化为多学科十六篇获奖文章之一,发表于光明日报,曾收入周光召主编《跨世纪中国科技》一书。 第四,国内知名人士看法。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生命科学部主任盛祖嘉教授认为,“很可能是中西医结合的突破点”。原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国药学会理事长齐谋甲认为,“是中西药结合的可喜现象,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体现”(注:均为在职时所言)。 第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第六,引起国外注意。日本的《中医临床》杂志专约写文发表,题目为“西药中药化与中西药结合”,韩国专邀讲“西药中药化研究进展及展望”。北欧、东南亚、美国均有人关注此事。

  2. 学术方面的展望 学术方面的展望,实为西药中药化研究的意义,笔者曾发表专文,此处仅简写。第一,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能获现代科学化新型中药,增加中药品种,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之捷径。药的功效内容,实亦为医学内容,故带动中医学现代科学化,进而促进中医药学现代科学化。 第二,丰富和发展西医药学。将西药放到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中进行研究,使其获中医药学的宏观内容,从而更深刻认识现有西药,提高使用的针对性,避免不良反应,发现潜在作用诚为西药认识的前进。另一方面, 如此研究,可发现西药弊端,打破西医药学是唯一科学的医药学的神话, 引起对西医药学的再认识,促进其丰富和发展,有利于中医药学在世界传播和中药走向世界。 第三,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突破点。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结合,共同达中西医药学结合。仅有中西医学结合,而无中西药学结合,中西医学结合难于深化和彻底。西药中药化研究,正是体现和实现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式,故西药中药化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突破点。因易研究。

  3.医药生产和应用的展望 西药中药化而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因西药原为国外所用,故易回到国外,即利中药走向世界。此类新型中药,再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复方中药,获全新中药。无论如此的单体中药,还是复方中药,都是从中西医药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认识的药物,客观为独特类型药物,谁先将其及早研究成具体可用成品药,谁就具有垄断权,并可形成相应的制药产业。而此类研究,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是医药界最佳投资的重要所在。作为中国人,更应有紧迫感,是到由理论探讨、局部验证到全面实施的时候了。现时的中药和西药,均存在不够用、不好用,很多现象讲不出道理的问题,西药中药化却能对如上问题给予很大程度上的解决。例如中医临床急症所需药物,西药的不良反应和针对性差,中药的难于控制质量和功效的现代科学道理等,西药中药化研究,确能解决。

  小结 西药中药化是可行的,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捷径,又能获相当数量的新西药。能促进中西医药学的丰富和发展,又为中西医药学结合的突破点。西药中药化研究,投资少,见效快,具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经济效益,可能形成新型的制药产业。总之,为中医药学在当代对世界医药学、 人类健康再做新贡献的重要所在。只要耕耘,必有收获,且可为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