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夏草:一物竟能兼动植
□ 魏新雨 江西省宁都县都旺中药材种植场
冬虫夏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入夏,虫以头入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然者。”
其实每一根冬虫夏草的背后,都有一段美丽的故事。每当盛夏,雪山草甸上的冰雪消融,蝙蝠蛾便将虫卵留在花叶上。散落在花叶之上的蛾卵慢慢变成小虫,钻进潮湿疏松的土壤里,吸收植物根茎的营养,逐渐将身体养得白白胖胖。此时,球形的子囊孢子遇到虫草蝙幅蛾幼虫,便钻进虫体内部,吸收它的营养,萌发菌丝。真菌的势力范围越来越大,受真菌感染的幼虫,逐渐蠕动到距地表2至3厘米的地方,头上尾下而死,这就是“冬虫”。幼虫虽死,体内的真菌却日渐生长,直至充满整个虫体。第二年春末夏初,虫子的头部长出一根紫红色的小草,高约2至5厘米,顶端有菠萝状的囊壳,这就是“夏草”。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外集》中写道:“冬虫夏草名符实,变化生成一气通。一物竟能兼动植,世间物理信难穷。”
《红楼梦》里有段故事,说的是住在大观园的姑娘们,有一天聚会在一起猜灯谜,慧黠过人、博学多才的林黛玉出了个灯谜,谜面是“花”字,谜底是“萤”,将“花”字折开,不是“艸”(古草字)所化吗?姑娘们都称赞这个灯谜是传神之作。腐草化萤的说法,在儒家典籍中早有记载,小姑娘们当然都不会怀疑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尽管谁也没有亲眼看到这种神奇的变化。至于这种生物为什么能虫草互变,赵学敏按照古代阴阳化生的理论,有过一番议论,但却是不可能正确解释冬虫夏草生成真象的。
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其名始见于吴仪洛《人参一两。”今川菜中“虫草鸭子”仍用其法。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盗汗、自汗、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症。
冬虫夏草主要分布在我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甘肃海拔4000米左右的地区。专业人士根据产地的不同又分为青海草、藏草、川草、滇草等。也有把产自青海、西藏的统称为藏冬虫夏草。一般来讲,青海、西藏两地出产的冬虫夏草内在品质要比其他地方的好,很受市场欢迎,售价也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