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传》:一份唐代药业珍贵文献
编者按:柳宗元所写《宋清传》,记录了唐代京城药商宋清的经营活动与经营思想,是唐代药业的一份珍贵文献。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提出了《宋清传》译文、宋清药铺的经营范围、宋清经营思想的内涵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宋清事迹的真实性及典范意义,认为宋清是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 唐廷猷 四川省备急千金要方·卷一药藏第九》中,对当时的制药工具有专门记载,共有秤、斗、升、合、杵臼、绢罗、纱罗、马尾罗、刀砧、玉锤、瓷钵、大小铜铫(有柄的烹器)、砧锤、铜匙、铁匙16种,并特别指出,这是“合药所需,极当予贮”,为人工捣合制药提供了旁证。
柳宗元高度赞扬的是宋清的经营思想与获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概括起来说,宋清的经营思想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宋清始终自觉坚持“居善药”,即经营中坚持药品质量第一。不管是现钱交易,或是用欠据求药,都给与善药。经营的药品质量优良,不是宋清自吹,而是用户、消费者认可后的代为宣传。保证药品质量优良的重要措施,是肯出高价收购优质的原料药材,因而宋清能稳定一批优质药材的供货人。
二是宋清对用户与消费者,不分贫富贵贱、现钱赊账,均一视同仁,给与好药。这在等级森严、贫富差别悬殊、人们期盼平等的古代社会,是极得人心之举。
三是宋清开药铺为赚钱养家糊口,又自觉承担救助贫病的社会责任。宋清是商人,当然希望欠款能按时回笼。但到年底估计还无力偿付的,就将欠据烧毁不再保存。救助是何等真诚、大度!因为他知道,欠据受法律保护。《唐律·杂律》中,有“负债违契不偿”的专条规定:债务人不能按时清偿债务,笞二十至徒一年,并按高额的“月利六分”(6%)付息。中期后降为按“月利四分”付息,还允许债权人扣押其财产”。宋清慷慨的医药救助,满足了社会平民最迫切的要求,深深赢得了民意。
四是宋清获利的眼光看得远,重口碑,靠不断扩大市场,薄利多销积累利润。从《宋清传》中可以看出,宋清不仅占有了长安批发、零售市场的可观份额,还占有了附近州县的一定份额。而长安是唐朝京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时人口有100万。附近州县也经济发达,人口较多,而且出产数十种药材。因而宋清有十分广大的稳定市场,保证了有不断扩大的利润来源。
宋清经营思想的典范意义与真实性
宋清的经营思想及其成功实践,无论在唐时、在当代,都具典范意义。
宋清经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医药经营者在为自己谋利的同时,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表现为坚持药品质量优良、一视同仁优质服务、让利于民与社会救助,在获得社会广泛赞誉的同时,实现赢利最大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这种终身坚持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和最大化,于国于民于己有利,正是宋清成功的秘诀所在,也是古今有良知、有远见的商人、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宋清完全可以誉为中国药业的一位伟大药商。
这里绝无要求现代医药企业去效法宋清卖药赊账不收钱,最后一笔勾销。因为现代与千年前的宋清时代有了很大不同。但是,当前一些药业存在的制假贩假、不正当竞争、虚高定价、一药多名抬高药价的做法,一些游医药贩打着祖传绝技、宫廷秘方欺骗患者,是只图自己牟利,不顾社会责任、甚至不惜违犯国家法律的做法,与宋清精神相差实在太远。
宋清精神如此高尚,经营如此成功,完全可做药业楷模,但有人觉得这不真实,认为《宋清传》是柳宗元谪贬永州后所写,宋清是他虚构的一个理想人物。这实在不敢苟同。
第一,宋清的经营活动符合药业实际,不是虚构。
落难中的柳宗元,显然是受到了别人“炎而附,寒而弃”的对待,他只有用真实的宋清事迹来抨击这种势利之交,表明人间还有真爱存在,文章才更有说服力,他的期待也才更强烈、更有信心。同时,柳宗元作为一位严肃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宋清的经营活动记述得朴素而详实,完全符合药业的实际情况,若无宋清真人真事,是写不出来的。柳宗元在文中也强调,宋清确有其人其事,我们为什么不相信呢?
第二,与柳宗元同时代人李肇有相同记载。
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卷》记载:“宋清,卖药于长安西市。朝官出入移贬,清辄卖药迎送之。贫士请药,常多折券,人有急难,倾财救之。岁计所人,利亦百倍。长安言:‘人有义声,卖药宋清。”’说明宋清的重义轻财美名,全长安城都知道,都在传扬。
李肇也是唐代文学家、政府官员,有贞元间华州参军等职,著有《翰林志》、《唐国史补》等。《唐国史补》为三卷本笔记,记载唐玄宗开元(713-741年)到唐穆宗长庆(821-824年)百余年间的史事。作者对内容选择自述道:“言报应,叙鬼神,征梦卜(问做梦占卜的虚幻之事),近帷箔(男女韵事),悉去之;纪事实,探物理(事物道理),辨疑惑,示劝戒,采风俗,助笑谈,则书之(记录下来)。”与柳宗元一样,强调了内容的真实性,多为后世所采用。
第三,唐朝的国家政策与舆论环境催生优秀的医药人出现。
唐朝初建时,疆域宽广而人口锐减。唐高祖李渊武德间(618-626年)不足200万户,1000万人口。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也不足300万户,l500万人口。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纳谏》中说:黄河流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因而国家缺乏兵员保卫边疆,社会缺乏劳力恢复发展生产。朝廷除招抚流民外,还鼓励婚姻生育,地方官按户口增多进考。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三》中记载:州县户口增加十分之一,刺史、县令各进阶一等。反之则降阶一等。医药的富国强兵作用凸显起来。唐朝政府在中央和州县扩大医学教育培养人才,组织医官调查全国药材以编修国家本草,改善水陆交通以方便商旅,城乡医药业有了很大发展。
但是此时,一些打着医药招牌弄虚作假、诈骗钱财、狂妄自大、唯利是图的小人也增多起来,以致韩愈说“巫医之人,君子不齿”(《师说》》,甚至孙思邈都说“朝野士庶,咸耻医术之名”(《备急千金宴方·序》),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世人和国家都希望医药人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
以孙思邈为代表的正直医家,提出了医药人员的道德标准:要有同情之心,救济人类疾苦,不得恃己所长,一心牟利,否则就是不仁不义;服务态度要普同一等,诚信如对自己亲人;药品和医技都要精良。孙思邈身体力行,产生了很大影响(孙思邈《大医精诚》)。
唐朝政府也运用法律手段,对不法行为进行打击。《唐律·诈伪》篇规定:诸医违方诈疗疾病而取财物者,以盗论。惩罚是:不得财,笞五十;得财值绢一尺,杖六十;满一匹加一等,杖七十;至五匹,徒一年;最高可徒十年并流役。《唐律·杂律》篇规定:商人制造出卖不合规格、质量低劣、数量不足的商品者,各杖六十。法律的巨大威力,也使医药人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药品质量。
第四,药业发展市场竞争激烈,促使新的经营思想产生。
更重要的是,随着唐代人口经济恢复、交通改善、医药业发展,药商增多起来。在京城西市的药市中,不仅有众多的本地药商,还有来自国内、国外的大批药商。大家都集中在药市的不大范围内,彼此竞争激烈,促使新的经营思想和新的营销策略产生。所以,在长安出现宋清其人其事是很自然的。以后类似宋清这样的医药人,历朝就屡见不鲜了。
(张艳玲、杨晓聪提供部分资料,在此致谢!)
- 肺炎球菌疫苗可降低流感发病率与死亡率
- 首都市民居家防治流感中医药手册
- 少白头及面部瘀斑验方
- 陆游也是名医
- 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记趣
- 常喝菊花枸杞茶缓解干燥症
- 对鸡蛋过敏者慎打流感疫苗
- 冷空气频袭,孩子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