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成才之路

  □ 连建伟 浙江中医药大学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中医药人才培养要“跟名师、读经典、多临证”,本人深以为然,也常有人邀请我讲述名中医如何成才的经历,现浅谈自己从医以来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立大志。要成才,先立志。要明确学医的目的,即为什么学医。张仲景《脉经》读得滚瓜烂熟,不如在病人身上多号脉,临证不多,脉学也参悟不透。

  中医辨证是望、闻、问、切,其中望、切至关重要。“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一问头身二问汗”,却不能乱问。病人的主诉有好多是假象,但舌苔、脉象却是真象。通过望、切,基本能了解病情,再结合闻、问,辨证施治。十指连心,给病人号脉,心到则意到,意到则气到。实际上就是与病人气的交流,捕捉他生命的信息。因而要多临证,把望、闻、问、切做到纯熟。

  学国学。要学好中医就要学国学。国学是我国固有的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所在。固有文化指中国传统的文史哲,包括儒释道。缺少文化源头,中医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良相治国,良医治人。实际上治国、治人道理是相通的。古典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等都载有很多中医病案、方剂,甚至足给今人以启迪。

  北齐《颜氏家训》载:“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气自华,必须要饱学。真正有学问的医生必然饱读诗书。

  修道德。所谓修道德,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已经写明,“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我曾在岳美中家亲见一副他自撰的对联,深受感动。“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意为要治理自己的心,达到忘我境界,警醒自己,操持医术随时可能误人。只有心地清净忘我,行医才不致误人。“业进德进”是岳老一再教育我的话语。

  “小成靠智,大成靠德”,小成就可靠智慧,大成就要靠道德。孔夫子“大成至圣先师”,所以能千古流芳。现代中医人也要用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勿为”。

  以上六点意见,18个字,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我们实践一生。中医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作为理论基础,以人为本,构建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医学,也是治未病、致中和的医学。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我们要深入宝山,采集宝物,加工成宝石,来构建更加灿烂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