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神与养生

  中国古代将精、气、神奉为人之三宝,三者对人的健康和养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神为生命的主宰,宜于清静内守,而不宜躁动妄耗。因此古人养生就以调神为第一要义。通过清静养神、四气调神、积精养神、修性怡神、气功练神等形式,最终达到体气平和而延长寿命。

  历代先贤注重静神

  精神养生的思想始于老庄,他们提出的”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在摄生保健方面却有可取之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静为躁君。”意思是说,“静”做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躁”的主宰。因而他极力主张“致虚极,守静笃”,即要尽量排除杂念,使心灵空虚,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使神气静而不躁。庄子承老子之学,亦提出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的主张。他还在《庄子·刻意》中把“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作为“养神之道”来提倡。这里的“动而以天行”,说明庄子在主静的同时,认识到了神气还必须静中有动的一面,较老子的认识进了一步。

  《孙思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他强调:“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少私寡欲有赖于思想的纯正,忧心忡忡、永不满足往往产生忧郁、失望、苦闷的情绪,从而扰乱精神的清静。

  动静结合,形神兼养;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嵇康说:“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可见形神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动以养形”与“静以养神”并不矛盾,二者互相协调,相互补充。只是“动以养形”要以形劳而不倦为度。而且动静本来就不冲突,身体的活动与精神的恬淡恰恰可以相互调节制约。

  精神乐观,心态平静。《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所谓“恬愉”,即安静乐观。只有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才能拥有一份平静的心态。(李长远)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