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传承的一叶扁舟 ——北京御生堂博物馆参观记
本报记者 徐雪莉
早就听说北京有一家集中国老药铺历史文物、药械药具、医案医书和中药标本收集整理为一体的中医药博物馆,这家博物馆自2003年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国内外的大量来客,其中既有专门研究中医药的专家学者,也有对中医药文化懵懵懂懂的稚龄儿童,它到底藏有什么“宝贝”?又有怎样的魅力吸引来各地的游客呢?就请您与我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建馆起源——把根留住
在北京御生堂中医药博物馆主任张翠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了大厅。首先进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座红色雕花门楼,上挂一副牌匾,“御生堂”三字金光闪闪,夺人眼目。据张翠介绍,这是复原的御生堂老药铺牌楼,它代表着御生堂400多年的历史。
据介绍,最初御生堂并不叫这个名字,它的前身是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山西榆次县城东门内的“白氏药铺”。这家药铺所制的丸散膏丹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大夫医术高明、口碑极佳,因此白家第七代传人白凌云被举荐到宫中担任御医达25年。乾隆二十年(1755年),白凌云告老还乡。乾隆感念其医术医德,赐“御生堂”牌匾,意为“御为普济,生乃永盛”,白家老号正式更名为“御生堂”。
站在复原的牌楼前,思绪将我带到了百余年前。那时,御生堂内飘散着中草药的幽香,药工们麻利地将药材从药柜中取出称量,耳边似乎还能隐约听到药碾子有规律的研磨声。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在博物馆中看到当年民间赠送和官方嘉奖的各种牌匾,如“妙手回春”、“施今墨等人使用过的医案当中发掘出的财富又何止于一张纸、数十个字呢?
历经战火和“文革”,想要将文物保存下来非常不易,一个看似不起眼宋代的黑釉药坛子就颇费了一番周折,在文革期间,为了把它留下来,御生堂后人不得不忍痛把上面2个白色的“内府”字刮下来了,然后里里外外都拌上泥,作为腌咸菜的缸子,“隐姓埋名”才留存了下来。
建馆心声——传承文化人人有责
作为一家民营博物馆,它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面临的经营困难也很多,但它愿以一己之力为中医药文化传承做贡献,自发地为公众提供学习体验中医药文化、感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场所。
博物馆依靠对藏品的收藏、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达到现实与历史的跨时空对话,已经成为城市文化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御生堂博物馆的建馆心声就是为中国文化研究者和中医药专业人士提供欣赏和学习、借鉴的场所。为此,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多次举办展览活动,主办承办各种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它被业界称为是中国国内规模较大,藏品数量最多、藏品质量最好的中医药专题博物馆。被专家称为“中医药文化瑰宝”和“世界中医药百科全书”。被中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称号。
据张翠介绍,除接待国内外的各种团体参观外,博物馆目前是北京多所学校的课外学习基地,御生堂正在以它特有的魅力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撒洒在青少年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