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宋本《伤寒论》的俗字

  □ 钱超尘 北京中医药大学

  俗字是主要流行于民间的不符合汉字六书规范的属于异体字范畴的字体。《辞海》解释“俗字”说:“俗字,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别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按,辽代和尚释行均于公元997年编写一部专门解释俗字的字典《龙龛手镜》,收录俗字26430个,其中大部分俗字并非“多数为简体字”,有许多俗字的笔划比正字还多,所以“多数为简体”,不是俗体字的主要特点。

  我国研究俗字的历史很悠久。颜之推(531年——?)《颜氏家训》的《书证》、《杂艺》等篇对当时流行的大量俗字进行了分析。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唐颜师古《匡谬正俗》、唐张参《五经文字》、唐颜元孙《干禄字书》等等都是研究俗字的重要著作。颜元孙说:“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帐簿、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俗字对中医古籍影响巨大,在北宋校正医书局刊印医书以前,中医古籍都是手抄本,其中有大量俗字。后来虽然改为木版刊刻,但是有些俗字辨识困难,于是出现讹字;有些文字虽然不讹,但是书写方法与后世通行的书写方法不同,于是造成了识别困难。研究俗字,是整理研究中医古籍的一项重要任务。

  俗字的写法有一定规律可循。宋朝孙奕《示儿编》对俗字的书写规律有概括,可参。

  赵开美本《伤寒论》“沉”作“沈”、“覆”作“復”既不是讹字,也不是俗字,附论于此。